(德国之声中文网)《商报》客座评论写道,在电动车、电池和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快速崛起,似乎可以印证“中国模式”的成功。但这种成功的背后,是严重的产能过剩和贸易摩擦的加剧。这篇题为《有利有弊的中国产业政策》写道:
“除了中国政府之外,认为中国的产业政策颇为成功的也大有人在。毕竟中国在电动车和电池领域已处于全球领先地位,而在人工智能、机器人或量子计算机方面也正在逼近世界最前沿。中国的技术发展,也令立志要和美国一争高低的中国军方受益匪浅。
除此之外,中国在电动车和光伏组件方面都拥有极高的全球市场份额。中国经济不仅给人留下了坚挺强劲的印象,也唤醒了民族自豪感,这一切都强化了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但为了获得上述技术、军事以及政治层面上的优势,中国也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因为中国的产业政策通过政府补贴等手段,让过多的资金和人力流向了被政府看好的行业。
这就引发了严重的过剩产能,资本与劳动力无法得到合理利用,生产率也随之下降。最终,这种产业政策也损害了全民的财富水平,因为若将这部分资源投入其他行业,原本可以为民众带来更高的经济价值。”
客座评论作者、德国商业银行首席经济师Jörg Krämer认为,过去七年以来,受到政府重点扶持的新兴产业在中国国民生产总值中的占比只得到微弱提升,但却吸收了中国近一半的投资,从而造成了严重产能过剩和残酷的价格战。
“中国产业政策的另一个弊端是,它还频繁引发贸易冲突。除美国之外,其他国家也开始抵制那些受到中国政府补贴的出口产品。例如,欧盟就对中国的电动车征收了惩罚性关税。
不过,中国也有值得德国借鉴的地方。例如,中国不仅对特定行业提供行业和企业提供支持,也在不断改善企业的营商环境。
中国政府能够快速地建设交通设施,维持低廉的能源价格,提升教育水平,并保障企业获取原材料的畅通渠道。此外,中国政府还制定了有利于经济的监管政策,以便扶持人工智能等行业的快速发展。快捷的审批流程也同样至关重要。
德国应当吸取中国产业政策的教训,不要去刻意扶持少数未来产业,而是要为所有企业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竞争力与竞争秩序
《法兰克福汇报》评论称,面对来自中国强劲的竞争压力,德国和欧洲有必要调整相关的法律框架。
“涉及西门子和阿尔斯通的一个案例非常说明问题。欧盟和中国都拥有对企业合并进行审查的反垄断法,但欧盟和中国的经济和政治制度却截然不同。在中国,两家最大铁路制造企业的合并案获得了批准,以便让中国企业能够更好地开拓全球市场。而在欧盟,西门子和法国阿尔斯通铁路部门的合并却被禁止,理由是为了维护欧洲内部的企业竞争。其结果是,本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同中国铁路巨头展开竞争的一家欧洲企业因为欧盟的法律而胎死腹中。
从今天的角度来看,欧盟的上述决定显然是错误的。 如果想以强化本土竞争的方式去应对他国的产业扩张政策,显然是混淆了有序竞争和无序市场的概念。无论是在哪种情形下,竞争力的下降最终都会导致富裕程度的降低。
西门子阿尔斯通的案例显示,在全球无序竞争的大环境下,在本土市场上实施过于严厉的反垄断法,反而会使那些破坏自由竞争的国家从中受益。反对修正反垄断法的批评者们应当明确一点,在反垄断政策中考虑国际竞争的因素,有利于抵消外国扭曲竞争关系所造成的损失。”
摘编自其他媒体的内容,不代表德国之声的立场或观点。
DW中文有Instagram!欢迎搜寻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浅出的图文与影音报道。
© 2025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