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媒体

德语媒体:北京遇到了难题

文山(摘编)
2020年6月24日

《每日镜报》赞扬了欧盟开始对中国采取更为强硬的姿态,认为欧盟早该如此。《商报》则指出,北京试图为华为撑腰,恰恰会让人觉得华为不过是“假私企、真国企”。

Symbolfoto Handelsbeziehungen zwischen China und der EU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K.Ohlenschläger

(德国之声中文网) 柏林出版的《每日镜报》以"欧盟必须保持对华强硬"为题,刊发评论指出,欧洲对华强硬姿态终于姗姗来迟,现在的关键是这种强硬还能保持多久。

文章注意到,6月22日几乎没有成果的欧中视频峰会之后,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Ursula von der Leyen)、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Charles Michel)都在新闻发布会上直截了当地指出了欧中之间的摩擦和分歧。

"这样的强硬措辞又能带来什么呢?至少暂时没有。峰会后,只有欧方召开了新闻发布会,中国领导人则相对沉默,既没有表示满意也没有表示妥协。中国人搞外交的经验要比欧洲人更悠久几百年,他们不会让自己成为众矢之的,也不会承认存在着意见分歧。"

"北京知道如何利用冗长的谈判来贯彻自己的利益、如何利用对手内部的裂隙。在欧盟的强硬姿态背后,各成员国并不团结。冯德莱恩把中国称作'体制性对手',指出双方的政治体制完全不同,对价值观的理解也完全不一致。而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Josep Borrell)却不这么认为:'我们不想和中国搞体制性对抗。'"

"欧洲的对华政策正面临转折点,不过往哪里转、应该转得多快却完全没有共识。几十年来,欧洲人一直认为,应当在经贸上与中国作生意、在政治上接触中国,这样就能让中国逐渐开放并且西化。这个希望落空了。博雷利近期表态:'我们一度有些天真,可是我们现在不再天真了。'"

"作为中国在欧洲最主要的贸易伙伴,德国的对华言辞也变得尖锐。从前,德国商界一直给人一种印象:为了不危及他们的中国生意,商界恳请德国政府温柔地对待北京。可是现在,德国工业联合会(BDI)要求欧盟在欧中投资协议谈判中更加强硬,还谈及了香港问题。该组织批评北京没有在谈判中做出足够的妥协与回应;与其接受一份让北京不公正获益的协议,还不如完全不达成协议。"

"欧洲人早就应该采取这样的姿态了。现在,欧盟需要更多耐心、更加团结。北京不会很快做出让步,中国人会观望欧洲人、尤其是德国人究竟是否认真地采取如今的新姿态。"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NurPhoto/J. Arriens

杜塞尔多夫出版的德国《商报》以"华为寻求亲近北京 正中批评者下怀"为题,刊发评论认为,中国政府公开表态支持华为、华为也在言论上靠拢北京的做法,正好印证了批评者的观点:华为不过是名义上的私营企业。

"许多年来,华为一直公开强调与中国政府保持距离,强调尽管公司总部在中国,但是中国政府对华为的境外业务并无影响力。但是现在,华为的姿态发生了改变。轮值董事长徐直军抨击美国方面施加的制裁,还表示中国政府可以为华为撑腰。中国外交部也立刻利用了这一表态。"

"连续几个月以来,中国外交官一直在对外国发出威胁,表示一旦排除华为参与5G建设,就会面临相应后果。在德国同样如此:中国大使曾经说德国车企可能会在中国市场受限。"

"围绕华为的争议正在发生变化。它不再围绕着这家5G技术领先的企业究竟会扮演怎样的角色,而是围绕着政治施压以及国际政治权斗。徐直军的表态则标志着中国政府的介入。华为此举将损害该公司此前所持立场的可信度:现在,这家企业不再尽力与北京保持距离。"

"中国方面强调,这样的举动很正常,德国企业遇到困难时也会寻求德国联邦政府的协助。政府当然会致力于本国企业不受歧视,但是华为问题却超出了这个范畴。围绕这家企业的争议,正是'华为与中国政府的关系到底有多紧密?'北京越是捍卫华为的利益,华为就越是难以宣称具有企业自主性。"

"北京自认为在帮忙,实际上却会对华为的地位造成重大损害。中国外交官的表态越是坚决,外界就越会认为华为与中国政府之间联系紧密。"

摘编自其他媒体的内容,不代表德国之声的立场或观点

跳转至下一栏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显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