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之声中文网)《新苏黎世报》发表评论称,奥运会从来都和政治脱不了干系。美国宣布外交抵制北京冬奥,同两国当前紧张的外交关系密不可分。而法国宣布不会外交抵制北京奥运,也很难说这和此前美国毁了法国的潜艇生意没有关系。这篇题为《抵制只能激化对立》的评论写道:
"各方就是否抵制北京冬奥会吵得不可开交之际,国际奥委会仍一如既往地认为,奥运会是青年人的盛会,是促进各民族沟通和理解的绝佳机会。而事实上,对国际奥委会来说,17天奥运盛会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尽可能地多挣钱,至于运动员争夺奖牌,那只是这场商界狂欢的附加内容而已。除此之外,升国旗奏国歌这类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素材当然也必不可少。
尽管如此,国际奥委会及其支持者们仍不厌其烦地在重复'体育不应被政治化'的老生常谈。事实上,体育非政治化的说法从未像北京冬奥前夕这样不值一驳。2008年,北京就曾举办过奥运会。中国政府申请主办权的过程中曾经承诺,将会改善环境政策,加强人权保护以及开放新闻自由等等。然而,中国却未出现任何变化。从体育的公平精神出发,国际奥委会本应远离这个违背诺言、不遵守游戏规则的东道主。而时隔仅仅14年,奥运会就回到了中国。"
评论写道,出于剧情需要,在2月4日的冬奥会开幕式上,由此前引起广泛关注的中国运动员彭帅来点燃火炬也是完全可以想象的场景。因为奥运会本身就是东道主进行自我宣传的机会。评论写道:
"西方民主国家目前同中国和国际奥委会的矛盾,以及对两者紧密关系的不满,也许完全是由于我们期望过高。也许我们对体育以及体育界官员设定了过高的伦理标准。我们这样做,并非是我们明知故犯,而是因为我们总想捍卫心中那个完美的奥林匹克幻景,而忘记了奥运会从来就不曾有过完美。"
对于是否外交抵制北京冬奥会的问题,德国新政府仍在犹豫不决之际,却有政治家呼吁德国运动员采取抵制行动。柏林出版的《每日镜报》发表评论称,要求运动员采取抵制行动是廉价和不负责任的做法。评论写道:
”政治家们自己不敢表明立场,却要求运动员去这样做,这未免太有悖常理。中国恶劣的人权记录,并不是什么新生事物,但尽管如此,中国近年来一直在扮演着德国经济大救星的角色,却从未听说过政界人物要求德国企业放弃同中国的贸易往来,也不要去中国投资建厂。
无论是过去,还是将来,德国政界都有很多机会就中国的人权状况表明立场。而运动员的首要任务则是拿出最好的竞技成绩,当然他们也有权利就人权问题进行思考。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对中国政府来说,冬奥会首先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政治宣传秀,而参赛选手充其量只是演出道具而已。
并不能排除个别运动员出于中国人权状况的考虑宣布退出比赛的可能性。雪橇女选手盖森贝格前不久就公开表达了类似的想法。但是否抵制北京冬奥会,必须由运动员本人来做决定。同集体抵制冬奥会相比,抗议中国的压迫政策和人权记录,还有更多更有效的途径。“
摘编自其他媒体的内容,不代表德国之声的立场或观点。
© 2021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
2021年12月,美国以人权问题为由,宣布对2022年北京冬奥会进行外交抵制。这和全面撤出比赛的抵制并不相同,因为运动员参赛不受影响。历史上曾发生过六次部分国家联合抵制奥运会的案例,这些全面抵制行动都有哪些政治背景?还有哪些奥运会虽未遭到正式抵制,但却被政治争议所笼罩?
图像来源: Zhang Chenlin/XinHua/dpa/picture alliance希特勒领导的纳粹政权上台之后,将1936年夏季奥运会办成了宣扬“雅利安人种优势论”和纳粹政治主张的舞台。对这场奥运会的联合抵制行动其实并未成功。虽然不少欧洲国家曾计划拒绝参加,争取将比赛改在巴塞罗那举行。然而西班牙内战导致这场本应与柏林奥运会分庭抗礼的赛事在开幕前夕被迫取消。最终美国等西方国家还是派运动员赴柏林参加了比赛,真正抵制的只有西班牙、苏联和一些犹太运动员。
图像来源: United Archives/imago images有8个国家代表团出于不同的原因拒绝派代表参加第16届夏季奥运会。埃及、伊拉克、柬埔寨和黎巴嫩是因苏伊士运河危机中,埃及遭以色列、英国和法国入侵而宣布不参加本次奥运会。 荷兰、西班牙和瑞士为抗议苏联镇压匈牙利革命而采取抵制。而中国则是因抗议台湾作为“中华民国”参赛而宣布抵制。此前,国际奥委会作出了允许“中国奥委会”和“中华民国奥委会”同时参加第16届奥运会的决定。
图像来源: United Archives/imago images这是奥运会第一次在亚洲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不满中华民国以“中国”名义参加,因此抵制本届奥运会。 印尼因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而拒绝参加本届奥运会。台湾方面派出了80人的代表团赴东京参赛。朝鲜当时因为国际奥委会不承认“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这个国名宣布抵制以示抗议。这一年,南非因为实行种族歧视政策而未被邀请。之后的几届奥运会上,南非也一直缺席,直到结束种族隔离政策之后,才在1992年被允许重返奥运舞台。
图像来源: ZUMA Press/Keystone/imago images南非的种族隔离政策也是导致大量非洲国家缺席本届奥运的原因。为了抗议曾率领橄榄球队访问南非的新西兰代表团参加本届奥运会,坦桑尼亚等多个非洲国家联合抵制本届奥运会。 作为主办国,加拿大政府禁止中华民国代表团以其国旗国号入境参赛,并要求以“台湾”名义参赛。台北方面对此表示拒绝,在沟通无效后宣布退出奥运会。
图像来源: Pressefoto Baumann/imago images1980年3月21日,为抗议苏联于1979年入侵阿富汗的行为,美国总统吉米·卡特宣布美国将抵制本届奥运会。美国的决定得到全球50多个国家的响应,包括日本、加拿大、联邦德国和中国。这使得最终只有80个国家参与本届奥运会,仅占到具有参赛资格国家和地区的五分之三。
图像来源: Werner Schulze/imago images这次奥运会的抵制行动也是冷战的产物。在美国等国抵制1980年后,苏联和东欧集团以及朝鲜、越南、古巴等共产主义国家都集体抵制了洛杉矶奥运会以示报复。中国派代表团参加了这场奥运会,许海峰在男子手枪慢射比赛中获得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史以来第一块奥运金牌。
图像来源: Paul J. Sutton/DUOMO/PCN/imago images这是历史上最后一次遭到联合抵制的奥运会。韩国首都汉城(今译为首尔)在争取到主办权后,朝鲜要求与其合办,但韩国不同意比赛项目在朝鲜举行,两国未达成共识,因此朝鲜抵制比赛。朝鲜还被认为在之前的1987年制造了大韩航空飞机爆炸事件,以阻挠奥运会举办。最终,朝鲜、古巴、尼加拉瓜、阿尔巴尼亚、埃塞俄比亚、塞舌尔和马达加斯加未参加本届奥运会。
图像来源: Steven E. Sutton/DUOMO/PCN/imago images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召开前,世界各国以及不少的国际组织亦就如人权、藏独、两岸问题和环境等提出质疑,引发起不少的争议。尽管如此,包括时任美国总统小布什在内的多国领导人都参加了奥运会开幕式。中国也在这届奥运会上凭借主场优势,夺取金牌榜榜首。
图像来源: Kazuhiro Nogi/AFP/Getty Images这次在俄罗斯举行的冬季奥运会也没有遭到抵制,但也是政治色彩颇为浓厚的一届奥运会。筹备工作因为西方对俄反同性恋法以及该国人权纪录和其他问题的指责而蒙上阴影。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德国联邦总统高克和不少欧洲主要国家首脑都缺席此次冬奥会。
图像来源: ZUMA Wire/imago images2021年12月6日美国宣布,鉴于人权问题,将对北京冬奥会实行外交抵制。拜登政府将不派任何外交或官方代表参加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残奥会。但运动员参加比赛不受影响。新西兰与澳大利亚也跟着宣布将不派外交官出席北京冬奥。澳大利亚强调决定与中国人权问题与双边紧张关系有关,但新西兰则强调其决定与美国无关。德国总统施泰因迈尔将不会出席冬奥会,但他的一名发言人接受媒体采访时强调:“美国宣布其决定之前总统就没有计划前往。”
图像来源: Mark Schiefelbein/AP/picture alli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