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媒体

德语媒体:疫情能否是与中国脱钩的时机?

文山(摘编)
2020年3月7日

新冠疫情全球蔓延让许多反全球化人士高呼与中国脱钩。对此,《新苏黎世报》警告,西方工业界如果贸然撤出中国,将会蒙受重大损失。《法兰克福汇报》则指出,全球化不应成为疫情蔓延的替罪羊。

China, Shanghai - Yangshan Deep Water Port
《新苏黎世报》:"工业界缺乏中国之外的其他选项"图像来源: Reuters/A. Song

(德国之声中文网) 瑞士《新苏黎世报》以"工业界缺乏中国之外的其他选项"为题,刊发评论指出,尽管在疫情之下许多行业的供应链都濒临断裂,但是欧美企业依然不可能借此与中国脱钩、将生产线搬回国内,因为中国工业在许多行业的地位都太重要了,绝非一朝一夕能被取代。

"中国快速崛起为经济强国,长期以来,这一直让部分西方人满腹狐疑。不论是右翼民族保守派,还是左翼亲工会人士,都常常会呼喊:'中国人不仅仅夺走了我们的就业岗位,还抢走了我们最好的企业'。如今,面对肆虐中国以及许多其他国家的新冠疫情,左右两翼都觉得自己的立场得到了验证:'我们早就说过,中国影响力增加得太多了,对世界其他地区的福祉构成了太大的威胁。'以及:'是时候减轻我们对中国的依赖性、加强国内生产能力了。'"

全球化 把中国带上了飞速发展的道路(资料图片)图像来源: AP

作者认为,上述的反中言论或者反全球化言论,并不能代表欧美经济界大多数人的观点。即便是欧洲的中小企业,近年来也纷纷挺进中国,开拓购买力巨大的中国市场,也利用价廉物美的中国劳动力资源。文章指出,疫情消退之时,也会是"远离中国"之呼声消散之时。

"作为电子、汽车、机械制造、化工等行业的生产基地,中国的地位实在太重要了。中国已经形成了规模巨大的产业集群,在华经营的企业能够受益于大量的原材料、上游产品,还能受益于众多专有技术。这种产业集群效应难以在其他地方复制。况且,在当今欧美的许多行业,专业人才已经十分紧缺。"

"诚然,在疫情之外,中国自身还有一系列长期问题需要解决,比如环保挑战,又比如生活水平提高所带来的劳动力成本上涨。但是,即便这些因素造成中国制造成本上升,工业界也不会大规模撤出中国。而且,随着自动化技术的不断进步,中国许诺将继续保持制造业的竞争力。因此,将这个巨大的国度剔除出去的想法十分幼稚。"

全球化:没有回头路

《法兰克福汇报》的评论以"没有回头路"为题,也抨击了借新冠疫情反对全球化的论调。作者认为,在人类历史上,每逢灾难,人们总是会寻找替罪羊,因此民粹主义者将新冠疫情怪罪于全球化也是必然会发生的事情。

"这种说法当然也包含正确的成分。现代生活方式、经济模式助长了新冠病毒的传播,让中国之外的民众也品尝到了经济后果。前些年的金融危机也不能只怪罪贪得无厌的银行家,难民危机也不能只怪罪德国总理默克尔,而同样可以怪罪到全球化头上:因为欧美双方的银行高度关联、监管者及客户都监督不力,因此造成了整个金融体系动荡;因为全球化时代的民众出行更频繁、远方的民众只需要一部智能手机就能直接了解到西方的富足,所以许多难民踏上了前往德国的征途。"

"西方花了好几十年才认识到,全球化也有输家。但是,这些输家不仅仅在德国的南普法尔茨、英格兰北部、美国的底特律。全球化的世界极其高效,但也极其易受伤害。全球化不是一辆慢悠悠行驶的老爷车,而是一辆超级跑车,路面稍微有点不平就能掀飞这辆超跑。而现在的新冠疫情,就是此前谁都没有预料到的路面坑洼。"

作者认为,全球化这辆超级跑车,现在绝不能调转方向往回开,只能略微减速通过前方的狭窄弯道,各国央行、经济主管部门近日纷纷出台的刺激政策就说明了这一点。

"所以,新冠疫情危机给我们带来的教训之一便是:这场全球危机也是全球化代价的一部分。这种代价无法完全避免,也没有特效药,政府必须明白这一点,并且坦诚地告知民众。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在危急时刻依然保持冷静的头脑。而带给我们希望的,也正是全球化自身。全球化天生就是促进创新与进步的,它将继续改善生活水平,虽然它也永远不会完美。从前的那个互相分隔的世界不应该重现。其实,从前也有瘟疫,也有灾难,但是当时的世界根本不像如今这般有着良好的应对措施。"

摘编自其他媒体的内容,不代表德国之声的立场或观点

跳转至下一栏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显示更多
跳转至下一栏 DW热门报道

DW热门报道

跳转至下一栏 更多DW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