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之声中文网)"中国领导层严格的政策给中国经济造成越来越大的拖累。现在已有数十个城市受到封控影响,这些城市在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中占三分之一的份额,许多供应德国市场的消费品也在那里生产。"
《明镜》杂志援引咨询公司凯投宏观(Capital Economics)指出,中国现有41个城市处于封控中,这些城市占中国GDP的32%。
文章写道,"受封控影响的中国大城市名单不断加长。靠近香港、人口近1900万的广州本周三只报告了5例本地传播的感染,但当局就命令一些市区的餐馆关闭堂食至周六,还取消了室内活动。那里的中小学和幼儿园继续关闭,大学生暂停返校,地铁、公交部分暂停运营。"
文章援引基尔经济研究所(IfW)研究人员的话警告说,这些城市封控也加剧了全球供应链瓶颈。该所贸易专家施塔默(Vincent Stamer)表示,"如果新冠病例继续上升,那么在深圳及周边地区实行硬封锁可能会给供应链和圣诞业务带来压力,因为以珠江三角洲的广州和深圳为中心的广东省是中国最强的出口省份,德国市场的许多消费品也是在那里生产的。"
文章指出,澳新银行专家现在估计中国的GDP增长今年只有3%,低于他们之前4%的预估。野村证券的专家也警告说,经济下滑可能比市场之前的预期更糟糕。
两年多来,新冠疫情以及“清零”政策给中国社会带来不同的问题,例如,经济增速放缓、失业率上升、民众出行不便等。近期更传出新冠康复者求职被歧视的情况。
图像来源: REUTERS根据亚洲开发银行今年4月发布的报告,继2021年中国经济出现复苏后,2022年和2023年中国的经济增长将会放缓。原因是中国国内需求低迷的情况仍未改善。与此同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4月20日对中国今年的增长预期进一步下调至4.4%。这个数字远低于年初北京设下的5.5%目标。下调主因是中国抗疫采取强硬的清零政策、广泛封控影响经济活动,加上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加剧了对中国经济的压力。
图像来源: STR/AFP/Getty Images近日一篇题为“我躲在上海虹桥的卫生间,不知道去哪”的文章在网络上引发热议。文章内容讲述了一名新冠康复者求职碰壁,被发现住在上海虹桥车站厕所卫生间,她表示“现在招工都不要感染过阳性的人”。对此,上海市政府表示也关注到相关情况,并指出劳动者依法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呼吁对新冠康复者给予更多的关心,“不能给他们贴标签,不在他们的工作生活中设槛,不能让他们生活在不该有的阴影下。”
图像来源: Koki Kataoka/The Yomiuri Shimbun/AP/picture alliance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6月中发布的最新经济指标数据,疫情冲击对就业的不利影响仍然持续。从总体失业率来看,5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是5.9%,16-24岁年轻人的失业率是18.4%,比4月上升了0.2个百分点。另一方面,今年中国大学应届毕业生达1076万人,比2021年多出167万人,规模和增幅皆创下历史新高。中国国家统计局已表示,随着毕业生投入就业市场,可能进一步加重就业压力。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在北京以“动态清零”为原则的防疫政策之下,中国希望最大程度地减少境外输入感染病例的风险,因此一直采取严格的出入境管理限制,旅客入境后还必须接受严格的隔离。而在中国境内,一旦发现确诊案例,就会立即实施大规模核酸检测和封控。外界预测,健康码和常态化核酸检测将成为中国大城市的防疫日常。
图像来源: Wang Zhao/AFP上海等城市曾经经历长达数周的隔离,不仅让许多居民面临收入损失、家庭分离,吃饭难、看病难也是让人发愁的问题。在疫情严控之下,民众抱怨民生物资匮乏,快递物流人力运力不足导致配送不及时,而民众看病就医的渠道也受到种种限制。西安封城期间,曾发生过孕妇因核酸检测有效期超时而在医院外等待过久不幸流产、心梗患者因无核酸检测被拒诊而不治身亡的事件。
图像来源: Hector Retamal/AFP/Getty Images中国在防疫期间引入“健康码“措施。对于各地居民来说,健康码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另一张身份证,只要健康码变成红色,通常就意味着相关人员感染新冠病毒或者是密切接触者,出行自由就要受到限制。日前在河南则发生了“天降红码”的状况。今年4月,一些村镇银行的储户发现无法使用网上业务,他们向监管机构提出投诉,要求取出自己的存款,但是始终未能获得答复。储户于是前往河南村镇银行取钱,却发现自己的健康码变红,从而被强制隔离或者限制出行,但他们的核酸检测都显示阴性。这起事件在网上引起热议,人们开始质疑,原本用于防疫的大数据是否遭到滥用,甚至成为“维稳”的工具。
图像来源: AP Photo/picture alliance在过去两年半的疫情中,中国进一步缩紧对社会的管控。近日在天津市,有部分民众因为未按时参加核酸筛查,被以逃避核酸检测为由列入“失信名单”。旅美的中国人权律师滕彪认为,中国政府利用高科技与其他现代有效监控的技术,对公民社会进行全面的监视与控制,而在疫情期间,中国政府也累积了更多控制社会流动的经验,可以预期的是,即便疫情结束,这套防疫措施也会持续。
图像来源: Hecotr Retamal/AFP上海封城后,来自英文run的“润”一词成为中国的网络流行词。除了许多在上海的外国人在解封后逃离上海,连曾为中国的新冠防疫政策叫好的中国经济学家郎咸平也被指已举家从上海迁到香港。彭博社援引投资移民谘询公司Henley & Partners估计,由于严苛抗疫加上经济放缓,约有1万名中国富人正寻求离开中国。若他们移民成功,将从中国带走480亿美元。
图像来源: Xinhua/IMAGO 中国如何做到抑制通胀的?
《法兰克福汇报》注意到,尽管美国7月通胀达到8.5%,欧盟甚至达到近10%,但中国7月的通胀只有2.7%。文章援引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查塔姆研究所)专家余洁(音)说,"通货膨胀的幽灵还没有袭击中国经济,但这种情况可能在第三和第四季度发生变化,并使中国领导层对其清零政策三思而行。"
中国7月份的消费者物价指数(CPI)比去年同期上扬2.7%,为两年来的最高水平。
文章说,出生在上海的美国政治学家裴敏欣指出,虽然通胀本身没有引发1989年的抗议活动,但伴随着通货膨胀,反对弊端的抗议活动可能会呈现出一种全新的态势。因此,中国政府充分意识到,高通胀会导致 "社会和政治不稳定"。
那么,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和粮食进口国之一,是如何做到抑制通胀的呢?
《法兰克福汇报》文章援引上海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军的观点指出,为了抑制通胀,中国政府放弃了大规模的财政和货币刺激措施,接受了低经济增长,另一方面,"石油、天然气和粮食主要是由中国政府严格控制的大型国有企业进口到国内,在中国政府的授意下,它们' 没有将进口成本的增加转嫁给消费者'。这可以从生产者价格指数中看出。尽管中国目前正以超低价格从合作伙伴俄罗斯获得原材料,但生产者价格指数的上升幅度远远超过了通货膨胀幅度。"
不过,这位专家也认为,从长远来看,"中国将很难与全球发展脱钩并保持低通胀"。文章说,目前尽管面临经济衰退的威胁,中国政府却没有制定大的经济刺激计划。"中国消费者手里的钱越来越少可以从每月的外贸数字中看出:虽然中国的出口不断创下新纪录,但进口却几乎停滞不前。封城和清零措施给这个世界上最大的能源和食品消费国带来了巨大的需求问题。需求问题也抑制了中国的通胀,对世界其他地区的通胀问题来说,这也不是坏消息。"
摘编自其他媒体的内容,不代表德国之声的立场或观点。
© 2022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