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媒体

德语媒体:面对中国 拜登是否过于软弱?

2023年2月7日

中美之间的侦察气球纠纷依旧是德语报刊高度关心的话题。《新苏黎世报》批评拜登政府在面对中国气球时行动不够坚决果断,《商报》则注意到美国全社会的反华氛围逼迫拜登必须对华强硬。

拜登政府如果外交接近中国 就可能被解读为软弱
拜登政府如果外交接近中国 就可能被解读为软弱图像来源: Andrew Caballero-Reynolds/AFP/Getty Images

(德国之声中文网)瑞士《新苏黎世报》以"中国气球破碎了 但间谍事件依然持续"为题,刊发评论指出,美国政府在面对来自中国的侦察气球时反应过于迟缓、决策过于犹豫。

"有一点可以肯定:中国官方为这桩赤裸裸侵犯美国领空事件提供的说辞非常廉价。假如这真的只是一艘气象科研飞艇,那么其失控飘移就不会偷偷摸摸,中方也应当及时告知美方,而非在后者逼问时才做出回应。"

"而且,对于一枚普通的气象气球而言,这枚安装了推进器以及方向舵的飞行器未免太关注美国的军事设施。难道中国偏偏对驻扎有战略核力量司令部的奥马哈、驻扎有B2隐身轰炸机的怀特曼的天气预报以及气温感兴趣?这起事件还揭露了此类气球时常闯入他国领空的事实,在过去几年也曾多次侵入美国领空。很显然,中国人希望他们的间谍行径能不为人所知。"

"现在的疑问是:为什么美国人没有更早地对中国侦察气球说不。诚然,美国也在窥探他国,但是使用的是卫星这种符合国际法的手段。所以,美国最好能在幕后向中方清楚表示:不再容忍这种侵犯他国领土主权的行径,若有再犯将予以击落。"

"现在,拜登政府给人的印象是:太晚做出回应,而且是迫于压力方才做出回应。美国政府一直到民众看到气球、无法再掩饰之时,方才告知公众气球入侵。五角大楼费了一番口舌向外界解释为什么不再人口密集区上空击落,而是等到气球飘到大西洋上空时再行动。可是,美国为什么不在气球飞入阿拉斯加前或者在无人区上空时就予以击落?美国当局似乎误判了事情的严重程度,然后又想粉饰太平。"

"不论如何,拜登政府的解释无法令人信服。在过去几年中,中国人轻而易举地窃取了美国的许多机密,其中包括F35隐身战机的设计图纸、美国间谍的名单、数以百万计美国公职人员的人事档案。因此,拜登政府在气球事件中的等闲视之态度是不合适的,他们本应该进行早期防御。"

美军战机最终在大西洋海岸上空击落了中国气球图像来源: Chad Fish/AP Photo/picture alliance

杜塞尔多夫出版的德国《商报》以"美国总统拜登无法示弱"为题,刊发评论指出,美国民众对中国的反感程度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因此拜登总统不得不拿出对华强硬的姿态。

"气球事件让美中关系陷入了严重危机。与此同时,这也是拜登向美国选民发出的信号。尽管他还没有正式宣布参选,但种种迹象表明,他将争取第二个任期。"

"对于拜登而言,确实没有什么能比中国议题更加危险。许多美国人都在文化方面对中国感到陌生,而且认定中国要对美国工业衰落负责。美国民众对中国的负面观感从来没有像现在这般明显:民调显示八成以上美国民众对中国持负面态度,只有伊朗和朝鲜才会引发美国人的更大反感。"

作者指出,随着总统大选的邻近,共和党和民主党将争相拿出更加强硬的对华姿态,而气球事件更是提醒人们,这种剑拔弩张的姿态随时有可能升级为军事摩擦。"尤其严重的是,美国指责中国说谎:北京坚称这是一枚失控的气象气球,美国则反驳这种说法为'虚假无疑'。在这种气氛下,又如何能开展对等而充满信任的对话呢?"

"因此,拜登总统外交接近中国的空间越来越小。在美国内政议题上,拜登无法示弱。在外交以及安全议题上同样不行,因为中国在俄乌战争议题上亲近俄罗斯,因为不断有人在警告中国武力攻台的风险。"

"在过去,中美两国时常产生分歧,但最终总是能回到谈判桌前,因为双方依然有一些共同的战略利益和经济利益。国际社会如今只能期望双方这次也能迈过这道坎。"

摘编自其他媒体的内容,不代表德国之声的立场或观点。

© 2023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

跳转至下一栏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跳转至下一栏 DW热门报道

DW热门报道

跳转至下一栏 更多DW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