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德语媒体: “中国制造”变了 中国印象也要变

安静 摘译
2017年11月17日

德国驻华大使柯慕贤在《商报》发表客座评论指出中国作为合作伙伴的几大问题。《南德意志报》则关注中国派遣特使访朝一事。

Flagen von Deutschkand und der Volksrepublik China
图像来源: dapd

德语媒体: “中国制造”变了 中国印象也要变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audio element.

(德国之声中文网)德国《商报》周五(11月17日)发表德国驻华大使柯慕贤(Michael Clauss)的客座评论"Der heikle Partner"(棘手的伙伴)。文章在开头写道:"提到'中国制造',大多数德国人还是会想到廉价的服装、塑料玩具和电子产品。但是这是一个早已落后于现实的中国印象。许多纺织服装企业已经将工厂迁址东南亚。中国的企业则在最先进的制造设施、电子商业模式和人工智能领域投入巨额资金。因此德国企业的中国业务也欣欣向荣。"

柯慕贤指出:"经历过去一年的低迷后,许多德国企业重新感受到乐观的氛围。订货簿已经记满。这一巨大市场的消费者购买力日渐增强,带来可观的利润。其中的问题是:德国企业提供专业知识,有时也要被迫技术转让,中国企业因此越先进,就越快能从合作伙伴变成竞争对手。不是说,德国企业害怕竞争。因为国际竞争反而会使我们强大。持续竞争是效率和创新的前提。但是,也要有可以保证竞争公平和市场运作的政治框架。"

中共的"有力之手"

德国驻华大使柯慕贤(资料图片)图像来源: picture alliance/dpa/B. von Jutrczenka

"然而" ,文章继续分析:"许多市场观察人士认为,中国这一条件似乎在恶化,而不是改善。今年10月底结束的中共十九大并没有释放出要进行更多市场导向改革的信号。阻碍市场无形的手发挥作用的同时,中共也在加强政府有力的干涉。他们继续扩大对经济的影响力,最新的方法是在越来越多的企业成立党支部。"

柯慕贤接着写道:"这一态势不仅涉及中国的国有和私人企业,也影响到外企。中共宣传机构公开要求在企业决策和'爱国'组织中拥有更多话语权,尤其对外资占少数股份的合资企业而言,可能会产生新的利益冲突。另一个问题是网络空间的管控加强。"

除此之外,这篇《商报》的客座评论还提及中外企业之间不公平的竞争条件。文章最后预测:"未来几年里,经济上的互相交织将会越来越多,而且是在一个将愈加困难的大环境里。我们将要继续和欧洲以及其它国家的伙伴一起努力实现中国市场的公平竞争。毕竟经济交流合作是我们双边关系的支柱。同时企业也要为迎接更加激烈的竞争作好准备。创新力量不仅是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我们自己国家经济的长期优势。'中国制造'的意义变得很快,我们对中国的印象也要与时俱进。"

"通往未知的旅程"

中共中央委员会对外联络部长宋涛(资料图片)图像来源: picture alliance/dpa/Imaginechina/Z. Shuai

《南德意志报》当天则关注了中国向朝鲜派遣特使一事,在其政治版发表书名文章"通往未知的旅程"(Reise ins Ungewisse)。文章在开头指出:"中国政治家访问朝鲜时,一般在平壤机场就会有乐队奏乐、儿童夹道欢迎,当然还有隆重的盛宴。只有一次例外:1992年,中国时任外交部长钱其琛赴朝通报朝鲜建国领袖金日成,中国决定与韩国建交的立场。当时气氛糟糕,没有乐队,没有儿童,也没有盛宴。"

文章继续写道:"美国总统特朗普访华结束后没几天,中国的高级别代表团就于本周五出访平壤,这是两年来的头一次。这次的代表团将受到怎样的接待尚无从而知。尤其是谁会接待?代表团由中共中央委员会对外联络部长宋涛领队。他是一名部长级人物。""北京没有派遣一位活跃的政府成员,而是派了他,看来是故意为之。"

摘编自其他媒体的内容,不代表德国之声的立场或观点。

 

跳转至下一栏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