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之声中文网)慕尼黑出版的《焦点杂志》以"2024年掌权者习近平将会专注于两个互相矛盾的目标"为题,刊发评论指出,中国既想利用国际社会的分裂,同时又需要为世界和谐大唱赞歌。
"一个被孤立的俄罗斯不得不挥别欧洲市场,转向东方。这对中国是有好处的。北京已经准备好用不能自由兑换的人民币来增购俄罗斯的能源和武器。中国还能在中亚以及北极地区拓展影响力而无需担心莫斯科的反对。假如2024年俄乌双方开始停战谈判,中国也会以和平倡议者的形象出现。"
2023年,俄罗斯对乌克兰战争进入第二年,在西方的制裁下,欧美企业退出俄罗斯市场,中国迅速填补这一空白。中俄贸易提前实现2024年目标。
图像来源: Natalia Kolesnikova/AFP/Getty Images2023年初,一位女性在黑龙江省黑河市直播,隔河相望的就是俄罗斯城市布拉戈维申斯克(海兰泡)。中俄在历史上有过“严寒”的时期,如今两国关系却相当热络。中国外交部网站称,当前,中俄关系处于历史最好时期。
图像来源: Stringer/AA/picture alliance 自2022年2月入侵乌克兰以来,俄罗斯备受国际孤立。然而,2023年10月,普京却作为贵宾在北京受到迎接,出席受到争议的中国“一带一路”项目峰会。习近平在会晤中称普京为“老朋友”。2018年向普京授勋时,他还曾称普京是他“最好的知心朋友”。
图像来源: Sergey Savostyanov/Sputnik/AP/picture alliance习近平2023年12月20日会晤俄罗斯总理时表示,今年1-11月,双边贸易已提前实现年2000亿美元的目标——这是原定2024年的目标。中国对俄出口实现50%以上的增长。图为以促进中俄边境贸易为宗旨的黑龙江自贸区黑河片区。
图像来源: Wang Song/Xinhua News Agency/picture alliance 中国的数字显示,特别是对俄汽车出口增长迅猛。中国四个品牌汽车进入俄罗斯市场前五名。中国媒体报道称,从2022年初到如今,中国品牌汽车在俄罗斯市场的占有率不断攀升,如今已占据半壁江山。图为向俄罗斯出口的长城汽车。
图像来源: CFOTO/picture alliance 俄罗斯是中国第一大能源进口国。去年底,“西伯利亚力量”管道全线贯通。如今,双方正在讨论建设“西伯利亚力量2号”管线。中国媒体报道称,俄气公司表示,今年前三季度,对华天然气供应量同比增长46.6%。图为俄东部的科维克塔天然气田。
图像来源: Gazprom/dpa/picture alliance欧美对于中国一些企业向俄罗斯出口军民两用物资提出批评。西方媒体报道称,中国向俄罗斯提供芯片,以及可用于军民两用的无人机和卡车。中国外交部表示,一向谨慎对待军品出口,一贯依法管制两用物资。中国的商务数据显示,对俄出口最多的是机电及电子消费品,占比高达40%。图为烟台港向俄罗斯扎鲁比诺港运送的重型卡车。
图像来源: CFOTO/picture alliance 除经贸外,两国也承诺加强军事关系。不过专家认为,俄中之间并不会成为北约那样的军事联盟,尽管俄罗斯拥有某些军事科技,中国仍然感兴趣,而中国在芯片领域无疑拥有俄罗斯所需要和进口的技术。今年7月,中俄在日本海举行两国最大规模的联合军演。图为中国战舰在演习后在海参崴休整。
图像来源: Yuri Smityuk/TASS/picture alliance 2022年2月普京访华时,中俄发表联合声明称,“两国友好没有止境,合作没有禁区”。中国迄今未谴责俄罗斯对乌克兰的侵略。但分析认为,中俄之间更多是现实主义、特别是纯粹的利益关系;这是一种依赖性的关系,而不是友谊。
图像来源: Natalia Kolesnikova/AFP/Getty Images "届时,习近平也会受到乌克兰政府的支持。后者需要中国作为合约的保障国一同坐在谈判桌前。同时,习近平也不会允许俄罗斯对整个乌克兰提出主权要求。因为中国一直宣扬尊重领土完整,从2014年至今都没有认可俄罗斯对克里米亚半岛的吞并行为。另一方面,北京会强调'尊重俄罗斯的合理安全关切',并且表态愿意帮助乌克兰重建。"
"11月的美国大选则会让北京领导人面临两难。一方面,美国政治失灵能够让中国更有理由宣称西方正在衰败。另一方面,混乱不堪的美国选战也蕴藏着危险,候选人竞相以强硬的立场对付中国。习近平最大的期盼就是美国民主制度在2024年呈现一副乱象,从而让他们无暇顾及中国。"
"中国团结其盟友的一大推动力就是对西方的共同反感。不过,要是过于露骨地表示对西方的鄙视,也有可能给中国带来反噬作用。习近平的政治手腕并不以灵巧著称,2024年更是将遭遇严峻考验。"
苏黎世出版的瑞士《商报》以"中国是最大的不确定因素"为题,刊发评论指出,从政府到私人部门,中国经济的负债率都高居不下,这意味着大家赚来的钱首先被用来还债而不是扩大投资、促进进一步的增长。对于饱受增长乏力、通胀高企的全球经济而言,这也是一个坏消息。
"中国的窘境也会给全球带来不良后果,所有和中国密切相关之经济体的增长前景都因此蒙上一层阴影。不过,全球物价因此受到的下行压力却很有限,因为地缘政治格局促使跨国企业寻找中国之外的替代选项,成本攀升的压力对冲了通货紧缩效应。"
作者接着指出,要想避免中国房地产市场的风险波及全球,北京领导人需要出台一揽子政策来减轻民众买房的压力,同时还需要促进私人消费。
"然而,11月底从北京传出的信号却是:当前建议的措施尽管着眼于避免国内经济崩盘,但是却远不足以拉动整个经济增长。所以,中国经济对全球经济的压力依然大于推动力。不过,需要指出的是,中国政府虽然不太想出台大规模刺激经济措施,但是却依然有着足够的能力去实施积极干预,从而避免经济陷入明显的衰退。"
摘编自其他媒体的内容,不代表德国之声的立场或观点。
©2023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