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不是评说对方,而是相互探讨"

2013年1月12日

2012年德国三大私人基金会联合举办了为期一年的"磁石中国"系列讨论会。策划这一项目的科尔伯基金会(Koerber-Stiftung)国际部主任鲍尔森博士(Thomas Paulsen)说,互动是其中最精彩的部分。

Foto wurde uns von der Pressestelle der Körber-Stiftung am 1.2.2012 überlassen Foto: Körber-Stiftung / Marc Darchinger
"磁石中国"第一场讨论会现场图像来源: Körber-Stiftung/Marc Darchinger

德国之声:去年一年你们都在举办"磁石中国"系列讨论会。您还记得,一共举办了多少场讨论会吗?

鲍尔森:一共10场。这都是科尔伯基金会同博施基金会(Robert Bosch Stiftung)和贝塔斯曼基金会(Bertelsmann Stiftung)一同组织的。

德国之声:举办这个系列讨论会预期达到怎样的目的?

报告人之一: 前德国总理施密特图像来源: Körber-Stiftung/Marc Darchinger

鲍尔森:3个私人基金会联合起来举办这个系列,希望借"2012中国文化年"的契机,寻求同中国进行对话,让讨论议题尽量广泛,并将它们介绍给全德国感兴趣的听众与观众。

德国之声:回顾这一年的活动,您能做出怎样的总结?

鲍尔森:反响很大,这一点出乎我们的意料。我们得到的反馈非常积极。10场分别在柏林、汉堡、海德堡、法兰克福、波恩和杜塞尔多夫等城市举办的讨论会办下来,我们直接的观众就达到近2500人。我可以描绘科尔伯基金会主办的我所亲临的讨论会 ,特别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观众对中国了解的程度以及愿意进行探讨的态度。对于我们而言,重要的是不仅在台上讨论,同时也至少拿出20至30分钟同到场的观众进行讨论,而这部分实际上是讨论中最精彩的。

德国之声:那就是说,你们开展的是纳入观众的互动式讨论?

报告人之一: 波恩大学政治学教授辜学武图像来源: Körber-Stiftung/Marc Darchinger

鲍尔森:对。我们科尔伯基金会的一个宗旨是,不是评说对方,而是相互探讨。我们认为,让观众得到参与的机会就属于这一范畴。它同时也包括,我们在这里不是对中国评头品足,而是同中国知识分子、经济界人士等探讨中国。这也是我们这一系列中最艰辛的一个方面,因为我们试图每场讨论会都至少有一名来自中国的报告者。

德国之声:如果讨论中国,那么对德国观众而言,最让他们感兴趣的是哪些议题?

鲍尔森:总体而言,人们对中国怀有巨大的兴趣。它涉及所有议题,从经济、外交、环境到人权,人权是一个特别重要的议题,民众的自由权利,还有政治高层换届。还有一个议题,那也是一场最精彩的讨论会之一,即数字革命,人们提出的问题是,社交网站将会带来怎样的社会变革。

德国之声:身在德国同中国进行针锋相对的辩论,这是可能的吗?

一场讨论会的镜头:Sabine Stricker-Kellerer,Jörg Wuttke,王硕图像来源: Körber-Stiftung/ Claudia Höhne

鲍尔森:我们当然进行了面对面的辩论。

德国之声:您可以举出一个例子吗?

鲍尔森:我还记得一个我亲自主持的一场讨论会,讨论的一方是欧盟议会议员比提科夫(Reinhard Buetikofer),另一方是上海同济大学教授王义桅。他们二人就中国的外交政策进行了激烈辩论。另一场讨论是在德国绿党联邦议员冯·克拉蒙(Viola von Cramon)与中国经济学者崔之元之间进行,他们的议题是"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及中国的稳定。这些都是辩论。我们要的不是从欧洲和中国分别请来两个讨论人,让上他们上台表述一致的观点。对此我们非常重视。

德国之声:但以上辩论好像都不包括反对派人士,那些直面同执政者抗争并要求结束一党统治的人。为什么呢?

鲍尔森:首先我想说,我们这个"磁石中国"系列讨论会一开始就明确作出决定,不同中国的官方部门进行正式合作,我们这三家基金会本身就是独立的私人基金会。对我们重要的是,独立自主地进行会议策划,让中国国内各种不同的观点都能得到清楚的展现。我们没能邀请到所有我们想邀请的人,不是所有收到邀请的人都接受了邀请。

德国之声:哪些人没有接受你们的邀请?

鲍尔森:我现在一下子说不出他们的姓名。邀请中方演讲人是这个系列活动中最大的难点之一,不论他们出自那个阵营,想说服他们到德国来参加一场一个半小时的讨论会,都非常之难。

德国之声:对您个人来说,印象最深刻的是哪场讨论会?

科尔伯基金会(Koerber-Stiftung)国际部主任鲍尔森博士(Thomas Paulsen)图像来源: Körber-Stiftung/Marc Darchinger

鲍尔森:是那场同《华尔街日报》中文版主编袁莉的讨论。袁莉谈到微博等社交网站等议题,以及记者在中国遇到的限制、检查等问题。但尽管如此,她还是表达了她真心的对中国发展的基本乐观态度。我对这一点印象尤为深刻。

德国之声:人们会"乐观"地思考中国的未来吗?中国有着堆积如山的问题,如贫富之间的斗争、新闻缺乏自由等等。您会以怎样的眼光思考中国呢?

鲍尔森:我想,除了同中国展开对话,别无其他选择,因为在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中,中国至关重要。当今几乎没有一个全球性问题可以不要中国的参与得以解决,比如我们的金融体系,或者气候变化、环境保护等。因此,必须同中国对话,而且是在广泛的基础上,同更多有影响的人物。要尽可能讨论所有议题,简单的要谈,复杂的也要谈。

德国之声:本系列缺乏某些议题吗?假如您有机会,您会添上什么议题呢?

一定要让我说出哪些议题没有讨论到,也是强人所难的事情。中国如此之大,用10场讨论会当然不能涵盖所有的议题,它的广大和复杂,都是不可能以10场讨论会可以应付的。但如果再举办类似的活动,我们会更为关注年轻一代,邀请他们的代表同我们一道进行讨论。

采访记者:李鱼

责编:乐然

跳转至下一栏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跳转至下一栏 DW热门报道

DW热门报道

跳转至下一栏 更多DW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