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手机使人更像狼?

潇阳2005年3月10日

手机,我们手中的机器?不,手机是将我们掌握在手中的机器。手机功能越来越强大,它取消了社会交往的时空限制,也因此而取消了社会交往的必要。如果有一天您出门忘带了手机,于是感到浑身不自在,感到缺少了点什么,那便是您的“兽性”发作了。

Cebit05新款手机-对机贴花黄图像来源: AP

几年前,手机短信还被看作是青春期少男少女的玩具;今天,手机短信成了日常交往的一个主要方式。现在的青少年也许不会再明白什么叫“爱你在心口难开”-爱你在心,手机打开,发个短信不就完了吗?!

删你没商量!

短信示爱的好处是:你可以扮酷,而不必担心紧张得结巴把戏演砸了。在中国有一种热门职业叫手机短信写手,这些人的工作就是让每个人都幽默风趣,妙语连珠,都成为调情高手。越来越多的人迷信手机短信,把它当成一个具有杀伤力的远程爱情武器。人们也不必再为如何结束爱情而绞尽脑汁:发个短信说“不再爱你”,然后号码删除。(有一种杀伤力强大的电脑病毒叫“我爱你”,早晚会出现一种手机病毒叫做“不再爱你”。)

手机,青少年生活的指挥图像来源: AP

在青少年当中,手机短信经成为联络朋友、编织交往圈子的主要手段。青少年大都有一种强烈的本能,他们想随时知道自己所属的小圈子发生了什么。有了手机短信,就可以眼睛盯着老师,手在桌子底下发送消息,就可以半夜里躲在被窝里与同伴商量约会。手机短信是一场青少年的阴谋政变,它剥夺了老师和家长摄政监护的权力。

据说在香港,如果你半年时间还没有换过一次手机,那你就是古董了。正在举行的汉诺威Cebit展上走一遭,你就会看到:手机的发展趋势就是让你24小时淹没在信息构成的虚拟世界中-声音、文字、图像,并且成为互联网的一个无线终端。一机在手,你自己也成了一个可以被亲友、同事和熟人随时访问的服务器。这件事的结果,已经被一部叫做“手机”的电影演绎得淋漓尽致。

手机正在成为个人管理社会关系的主要工具,一个手机地址簿文件就是一张个人社会关系网。手机地址簿就是一种私密关系的收藏网。交换手机号码还只是互相致敬,登记地址簿才是一种特权分配-上了谁的地址簿,你就成了谁的圈内人。以前,这种“随时在线”的状态还是QQ族和MSN族的专利,如今有了与互联网融为一体的手机,人的社会生活就达到了“随时而且随地在线”的境界。与此相应,就是“下线”成为了一种社会放逐,一种社会惩罚。就如上述所说,情侣分手时,所采取的社会仪式往往就是将对方从手机SIM卡中彻底删除。以前男女关系结束时,人们说的是“我把他或她给甩了”,现在则是“我把他或她给删了”。被甩了,至少还有一种包袱的份量;被删了,则变成了虚无。

手机,浓缩一生的小盒子

手机已经不仅仅是用来打电话和发短信,这是手机的发展趋势。带宽和容量的成本越来越低,手机具有了越来越多的多媒体和信息处理功能。这样的结果,便是社会交往的数字媒介化-朋友就是一串字符,一组数字化图片,一段数字化录像。诺基亚最近发布了一个叫做“Lifeblog”的手机软件,它能将手机接送的所有短信、图像和录像自动存档。这样,手机就变成了一个终身日记,一种收藏了你一生社会交往的记忆百宝盒。想想那是一幅多么动人的画面:一位鬓发斑白的老妇临终前颤抖着手里的一个被称作“手机”的塑料小盒子说-“这就是我的一生。”不是戏言:已经有人开发出了给陪葬入棺的“冥间手机”,其技术诀窍是电池寿命特别长。

就是这样,手机正在悄悄变成我们的终身伙伴,我们通过它与别人交往,了解世界,记录世界,游戏消遣,声色犬马。有社会学研究者已经观察到,很多现代人都已经患上了手机上瘾症-早上起床的第一个先碰的就是手机,睡觉前最后告别的也是手机,即使不需要打电话或发短信,也下意识地把手机在手中来回摆弄。瑞士移动通讯公司的一项调查发现,在经过该公司网络进行的手机对手机通话中,有三分之二的通话是至少有一方手头就有一部有线固定电话。有线电话联接的是两个地点,而手机是联接的是两个人。有线电话需要转接,而且也不能保证一拨就找到想找的人,而手机则通常排除了第三者介入的可能。

让我们背对背地与远方交流图像来源: Illuscope

介入生活越来越深的手机本身也越来越带有了生命的特性,你只要看看年轻人对手机宠物般的爱护就会明白这一点。手机的彩屏和铃声下载已经成为一项红火的生意,也许用不了多久,个性化设计的手机时代就会到来。

没有手机的电影就是老电影

从今年年底开始,在美国出售的手机将必须带有定位功能,即手机要配有能处理全球定位系统信号的芯片,以便通过导航卫星来确定手机的地理位置。这一规定的初衷是保证手机报警时,警方能迅速准确地确定报警人的位置。但是,这一功能将使手机对社会交往模式产生更深刻的影响:预约和计划将大量被省略,因为你可以随时知道你的交往圈内人的地理位置。

其实,即使没有这一定位功能,现在青年人的交往行为模式已经发生了很大改变。有了手机,手表已经多余,因为你随时随地知道你的朋友在哪里,约会中焦急地看表也正在变为老电影中的经典镜头。

手机更适合于狼?

手机使我们生活在一切交往都实时化进行的虚幻之中。交往技术条件上的便利一方面使人们联系得更密切,另一方面也使得人们退缩在自己的小圈子里。这就是通讯革命带来的悖论-理论上我们具有了无限的交际可能,但是我们的交际范围仍然小圈子化甚至更加具有排他性。

小红帽:如果狼有了手机,童话的结局该会如何?图像来源: AP

社会学家把这一现象称为社会生活的“巴尔干化”。手机为我们制造了一个移动的共同体肥皂泡。在这个大泡泡中,我们都生活在个人空间越来越狭窄的小团体里,就像一个个散落隔绝的孤岛;小团体之间界限分明,如果不是互相敌视,也是井水不犯河水。在这个小团体里,成员之间联系得如此紧密,互相之间了解得如此清楚,以至于进一步交流成为了一种多余。你虽然因为有了手机而时刻处于可听可视状态,但是你越来越会发现别人对你听而不闻视而不见了。

一位互联网交际行为的研究者说,“巴尔干化”是互联网的必然结果,因为它符合兽类的本性。那么日益融合进互联网的手机呢,助长了我们身上的“兽性”?

(转载或引用务请标明“德国之声”
本站网址:www.dw-world.de/chinese)

跳转至下一栏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跳转至下一栏 DW热门报道

DW热门报道

跳转至下一栏 更多DW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