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罗德访华:巨大的经济成果 夸大的政治套话
2004年12月8日施罗德总理第六次访问中国的结果与前五次没有多大的区别:巨大的经济成果,夸大的政治套话,以及对伦理原则的兜售。
鉴于德国目前的经济状况,不会有人认为施罗德打开中国经济大门之事有什么不妥当。德国成为中国在欧洲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也与施罗德所付出的努力相关。但作为德国利益的代表,仅将利益限制在经济方面就有失偏颇。
为什么德国总理如此起劲地鼓吹解除欧盟对中国的武器禁运?北京上周巧妙发表了一项声明,否认购买空中客车之事与解除武器禁运有关。如人所知,人们可以用这种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做法使别人了解他的真实想法。当然良好的政治关系会对经济有利,但政治关系并不能决定一切。就象在生意场上一样,在中国投资,价格、效率和有利的资金条件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因此,尽管北京和东京的政治关系紧张,日本公司在今年夏天还是得到了中国高速铁路的修建权。
德国希望能够成为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也许施罗德总理希望中国能够在这方面给与支持。但与施罗德在媒体前所做解释不同的是,无论中国总理温家宝还是国家主席胡锦涛都没有明确地谈到要支持德国的这一努力。他们只在德国要承担重大国际义务方面发表了一些云里雾里的高论-这虽然可以有重大意义,但并非一定有重大意义。
中国在这个问题上不想为德国做出任何承诺。其原因是日本-施罗德出访的下一站。因为德国与印度,巴西以及日本结成团体,共同争取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这样,中国对德国做出承诺也等于对他的宿敌日本做出承诺。而日本坚决反对取消欧盟对中国的武器禁运。日本对中国在东亚地区不断谋求霸权地位的做法越来越感到疑虑。
当然中国已经不是1989年的中国了。当时,欧盟由于中国政府镇压了学生的民主运动而对中国采取了武器禁运的制裁措施。当今的中国已经现代化了许多,也繁荣昌盛了许多。但在政治上,中国仍没有自由。而且,北京仍在不断威胁台湾。中国称,如果台湾胆敢宣布独立的话,它将不惜采取军事行动-尽管台湾事实上已经是一个独立的国家。
因此,德国联邦议会和欧盟议会拒绝了取消对中国武器禁运的提案。即使总理也不能无视人民代表机构的决定,这就是民主。而这样的民主恰恰是北京现在所不需要的。
(冯海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