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社会

既然不再恐同,何必逼其 "远离校园"?

李鱼
2017年5月17日

同性恋在中国早已不再被打上精神病的标签,更不算犯法,但社会对它的接受程度仍然非常有限。

Taiwan 14. jährliche LGBT Pride Parade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R. B. Tongo

(德国之声中文网)在中国同性恋仍然不是一个具有正能量的话题,人们更愿意对它避而不谈。必须承认,社会在接受同性恋方面取得了进步,从1997年开始同性恋不再被列为违法,因此也不再受到法律制裁。2001年开始同性恋也不再是"心理疾病"。

但一些媒体仍在报道有医生和医院对同性恋的性取向进行治疗。从事同性恋研究数十年的青岛大学退休教授张北川对德国之声说,中国的情况各地不一样,对同性恋的治疗基本已不存在,也许还有小的诊所出于盈利考虑"治疗"同性恋,但一般情况下医生会对前来咨询的病人说,同性恋是正常的,不是病。"病人"听到这样的诊断也都很高兴。张教授说,中国的医院从2001年开始"同世界接轨,不再治疗同性恋"。多半情况下,同性恋找医生是为咨询,而不再是旨在改变性取向的治疗。

同性恋受到伤害的现象仍然存在,在中国农村,同性恋更是常常被看作是怪人,因此同性恋多半选择生活在大城市非主流文化区。因担心受到生活环境的歧视,在家里或在工作单位明确彰显同性恋的仍然是少数。为安慰父母,有些同性恋还举办假婚礼,让父母不再整天唠叨"赶紧结婚",也可以借结婚规避社会压力。张北川教授说,但也有很多现代意识较强的同性恋者虽然已经同异性结婚,但最终还是选择了离婚。"但因为各个家庭的组合都不一样,有时离婚也会带来很多困难,比如孩子的抚养等等"。

在中国,歧视同性恋不是宗教原因所导致,同性恋受到的压力来自传统的对家庭和婚姻模式的理解。中国数千年的婚姻文化传递的信息是,结婚生子才是正道,抗衡这条亘古规矩是邪念。一个人缘很好的同性恋公开自己的性取向可能不会招来太大的非议,但一个人缘不太好的,就可能会有大麻烦。不过,张教授认为,"最主要的压力还是来自家庭"。

同性恋仍不能结婚

总体看,近20年来中国同性恋的境遇得到改善,今天的法律框架更为宽容,大城市的非主流文化圈在扩大,社会上这一话题的讨论空间也在拓展。今年4月中旬,中国华中科技大学操场上有博士生拉出横幅,上面公然写着"让同性恋远离校园"。该事件在大学和互联网上引发激烈争论。一些男同的母亲也召集到一起,举着标语牌到华中科大抗议,要求恐同者改变态度。而就是在华中科技大学的毕业典礼上,曾有人披着代表同性恋的彩虹旗上台演讲。

状告当地民政部门的孙文麟和胡明亮图像来源: Hu Mingliang

尽管"同志"的自由空间在逐渐变大,但他们仍不能享受平等权利,也没有法律保障他们的权利,比如同性恋在中国同居不犯法,但却不能结婚,没有哪里民政部门会接受同性恋的结婚登记申请。为争取自己的权利,2016年湖南省长沙市的两名男同孙文麟和胡明亮将拒绝他们结婚申请的区民政局告上法院。虽然他们很快输掉了官司,但这个事件的指标性意义在于,同性恋争取合法权益的意识得到增强,他们通过法律渠道,唤起社会的关注,朝着实现权利平等的目标迈出了一大步。

然而,中国社会对这个议题的关注和支持还很有限。据张北川教授说,孙文麟和胡明亮今年征集支持者签名,但全国的支持者也就数千人,且大部分是同性恋。而前年一批同性恋家长呼吁修改法律同意同性恋婚姻,但家长人数也才有一百来人。只要中国民间对同性恋的接受程度持续低迷这一状况不改变,社会上对他们的恐惧乃至排斥也就难以避免。

 

使用我们的App,阅读文章更方便!给yingyong@dingyue.info发送一封空白电子邮件就能得到软件和相关信息!

阅读每日时事通讯,天下大事一览无余!给xinwen@dingyue.info发送一封空白电子邮件就能完成订阅!

 

跳转至下一栏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跳转至下一栏 DW热门报道

DW热门报道

跳转至下一栏 更多DW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