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日薄西山的日耳曼语言文学

转载或引用务请标明“德国之声”<br>本站网址:www.dw-world.de/chinese2004年2月19日

“日耳曼学,路指何方?”这门曾经璀璨生光的语言艺术似乎黯淡了。从2月18日至2月21日,日耳曼学国际界人士聚集柏林,为行将没落的学科寻找生机和希望。

魏玛雕像:歌德与席勒图像来源: DW

席勒、歌德、海涅,这些曾在文学史上滚滚发烫的名字,现在还有谁记得?日耳曼语言文学热闹了200年,如今却冷了场。尤其是在国外大学,德语系门可罗雀,倍显凄凉。单单就法国来说,短短十年间,主修德语的学生人数减了一半儿。

巴黎索邦大学拥有全法国最大的德语院系,即便是在那儿,每年入学的新生不过寥寥八九十人。日耳曼语言文学教授Martine.Dalmas用“急剧衰落”来形容这种尴尬。

相形之下,英语却炙手可热。在中学课程设置里,英语是首屈一指的必修课,其次才轮得上德语。而在一些国家,例如法国,小学就已开设英语课。作为第二外语的选择,多数学生弃德语而选西班牙语,后果不难想象:中学德语老师失去饭碗,大学德语专业成了空中楼阁。

生源严重匮乏,何来累累果实?Martine.Dalmas认为,目前当务之急的是拓宽专业方向,“移现代科学之花,接传统文学之木,促成日耳曼学与文化交流、媒体科学的联姻。”重要的不在于单纯意义上的学科合并,而是为德语文学找到一个新式的出路。“普遍来说,保守思想还是占了上风,但新生事物的诞生总是会受到旧有势力的阻挠。”

同Dalmas教授相比,德国学术交流总署(DAAD)的学者Werner.Roggausch则乐观得多。他说,日耳曼学生源缩水是实,但也有越来越多的外国学生辅修德语课。

德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正逐渐从古典文学之路向着应用工具的角度倾斜。尤其是在南美洲,许多大学生在原有专业的基础上研习德语,为日后的就业优势增加筹码。

Roggausch总结道,日耳曼语言文学应该同市场需求接轨,积极适应就业环境的变化。例如在土耳其,旅游行业火爆,德语院系应该将触角拓伸至旅游分支,培养高素质的导游。文学及实用文献的翻译工作者在国外也很需要。

但是对于这样一门古老学科来说,驶往新航向的路上也难免会有暗礁。德语院系毕竟不是语言学校,文学价值毕竟高于语言工具。积极转型,却不自掉身价,这种要求也许很难达到。

(克蕾斯汀娜.哈耶斯/芙茗译)

跳转至下一栏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跳转至下一栏 DW热门报道

DW热门报道

跳转至下一栏 更多DW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