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之声中文网)澳大利亚以及太平洋地区展开了多项旨在呼吁气候保护的抗议活动。组织者称,至少30万人参加了这些活动。数万名学生罢课。在受到海平面上升威胁的岛国瓦努阿图、所罗门群岛和基里巴斯,孩子们在日出的时候演唱:"我们不下沉、我们要抗争。"
青少年运动"星期五为未来"(Friday for Future)预期全世界将有数十万人参加集会活动。在德国有数十座城市登记举行超过500项示威等活动。预计人数最多的是在柏林,或将有一万人参加。慕尼黑、汉堡、科隆也将有较大的抗议。
此次全球气候保护抗议活动的事由是即将在纽约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峰会。此外,在德国,抗议者也希望向正在讨论气候一揽子措施的联邦政府内阁发出信号。
156个国家,至少5000场活动,抗议者呼吁领导人采取措施,阻止气候变暖。联合国即将举行气候峰会。
图像来源: Getty Images/B. Mitchell最先拉开全球抗议序幕的是在法属喀里多尼亚。岛民近年来努力捍卫四周的珊瑚礁。然而,海平面上升却让每个岛国都面临消失的危险。
图像来源: 350 Pacific via Reuters所罗门群岛的学生们周五旷课,参加抗议,呼吁人们关注气候变暖对他们的国家的威胁。
图像来源: 350 Pacific via Reuters澳大利亚举行大规模的抗议,示威者希望政府和经济界作出承诺,在2030年以前实现零排放。此外,他们也呼吁世界领导人在联合国气候峰会上做出切实的努力。
图像来源: Getty Images/B. Mitchell泰国学生在曼谷自然资源部和环境部门前抗议。作为湄公河盆地的一部分,泰国已经感受到洪灾和海岸侵蚀的后果。
图像来源: Reuters/Soe Zeya Tun印尼婆罗洲的示威者带着口罩,因森林大火导致烟尘弥漫。婆罗洲因砍伐森林以种植经济作物棕榈树,而导致当地民生受损,红毛猩猩的栖居地也急剧缩小。
图像来源: Reuters/W. Kurniawan孟加拉学生和气候活动人士走上街头。在该国十分重要的纺织业除了存在剥削工人以外,也给环境带来严重污染。
图像来源: Getty Images/A. Joyce清晨,德国的抗议者就走上街头。在法兰克福市中心,高峰期交通受阻,抗议者面对的是一片汽车鸣笛声。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B. Roessler捷克首都布拉格,学生们呼吁领导人减少碳排放、保护气候。周五,世界各地计划举行5000项抗议活动。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M. Rihova CO2税,还是排放权交易?
不过,德国执政联盟在经过连夜磋商后,至周五早晨仍未能达成一致。据称,谈判十分"艰难",但各方保持围绕主题就事论事的态度。制定该一揽子措施的目的是,确保德国达到在2030年温室气体比1990年减排至少55%的目标。周四傍晚,总理默克尔与联盟党、社民党领导人开始磋商,财政部长、副总理朔尔茨晚10点加入讨论。目前,磋商仍在进行中。
一揽子措施达成后,联邦政府将向公众宣布其内容。迄今的核心争议点之一是CO2排放的价格。社民党要求征收CO2税。联盟党支持碳排放权交易。不过,据通迅社消息,还有更多争议点。
德国民众反对在当地修建风力发电设施
此前讨论的议题还有扩大可再生能源比例、风力发电问题。德国政府希望在2030年以前将可再生能源比例提高至65%--目前是38%,并且在2022年停止核电、最迟2038年停止火力发电。但在哪里兴建新的太阳能和风力发电设施,却引发极大的争议。许多地方的居民强烈反对在那里修建成片的风力、太阳能发电设施。
波茨坦气候研究所专家帕勒(Michael Pahle)认为,必须要对CO2进行每吨定价,才能对碳排放产生关键的杠杆作用。
社民党临时主席德莱尔(Malu Dreyer)则指出,要避免气候议题分化社会。"有些人可能很担心气候保护,但自己却没有那么多钱,上班路途远,没有钱买新的节能窗户,或者安装新的节能暖气。制定政策时,也要考虑到这些人。"
气候保护,谁是先锋?谁拖后腿?这套图表,直观地呈现了全球气候保护之挑战。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植物生长时,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碳元素经过食物链,再由动物呼吸重新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回到大气。同时,许多动植物的尸体埋藏地下,成为煤炭、石油等矿物燃料。自然界的碳元素形成了微妙的平衡。然而,人类进入工业时代后,打破了这一平衡。自然界耗费了数十万年时间固定到地底下的碳元素,人类只需几年时间,就能将其燃烧后释放到大气中。
即便按照各国在《巴黎协定》中的减排承诺,依然难以实现将全球升温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的气候保护目标。
近年来,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超越了美国和欧洲。
中国政府此前已经承诺,碳排放在几年后达到峰值,并开始下降。从全球来看,碳排放总量也有望在几年后开始下降。
虽然中国的人均碳排放并不靠前,但却依然高于全球平均值。与此同时,中国的人均GDP则略低于全球平均值。
在欧洲,包括发电在内的能源生产是碳排放的大头。不过,这些年不减反增的则是交通领域。
汽车产业在德国经济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德国交通领域的碳排放虽然有所减少,但是与其他领域相比依然落后。
苗子/石涛(德新社、法新社、路透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