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之声中文网)据捷克公共电视台周三(7月12日)报道,著名作家米兰·昆德拉(Milan Kundera)去世,享年94岁。据法新社报道,米兰·昆德拉故乡图书馆发言人也于当天表示,“很不幸,我可以确认米兰·昆德拉先生因病于昨天(7月11日)去世。”
昆德拉的作品描写人、他们的思想、感情及愿望。他最擅长的则是人际关系小说。其中最著名的是《生命中的不能承受之轻》,描写布拉格之春背景下的一个三角恋爱故事。1984年,这一长篇小说问世,使昆德拉迅速享誉全球。
在数十年里,昆德拉生活在法国。上世纪70年代末,当时的捷克斯洛伐克政府注销了他的国籍,让该国这位著名作家成为流亡者。昆德拉后来加入了法国国籍。不过在2019年年底,曾经表示“没有返乡梦”的昆德拉又重获捷克国籍。
社会主义烙印 米兰·昆德拉不仅深受捷克文化的影响,在社会主义国家当作家的经历也给他打上深深的烙印。1948年,高中最后一年的他满怀激情地加入了共产党,两年后就因“敌对思想和个人主义倾向”被开除党籍。这一事件的后果是,昆德拉不得不中断刚刚开始的大学课程--他原本先是学音乐和文学,后来转到电影学院学习导演和编剧。
1953年,昆德拉发表处女作《人:一座广阔花园》。在这部诗集里,他对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社会现实主义进行了思考。后来,他又重新加入共产党,之后又再被开除,如此反复多次。
共产党对其“个人主义倾向”的指责最晚在60年代已经成为焦点。他创作了一些讽刺短篇,70年代汇成短篇小说集《好笑的爱》。大部分的悲剧故事都在爱情与政治、严肃与幽默、轻松与惆怅的昆德拉独特的风格中交织展开。
1973年,米兰·昆德拉与妻子在布拉格图像来源: Getty Images/AFP 开除党籍、流亡法国 1968年的“布拉格之春”被残酷镇压后,昆德拉成为不受欢迎的人物。作为改革派共产主义的拥护者,昆德拉1969年被开除作协,1970年被开除党籍。他在电影学院的教职也被剥夺,创作的话剧被取消演出,作品被下架及禁止出版。
但昆德拉却不惧审查,继续写作。在《生活在别处》(1973年)和《告别圆舞曲》(1976年)中,他对自己屡次加入共产党的经历进行了清算。他知道自己不可能在捷克斯洛伐克再出版作品了。两本书都在法国出版。1975年,他在法国雷恩得到一个教书的职位,之后又在巴黎找到避难之所。
流亡期间,昆德拉继续文学创作,继续以捷克斯洛伐克为背景。由于已被驱逐出境,在出版《笑忘录》之后,捷克斯洛伐克的领导层1978年只能剥夺他的国籍。1984年,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出版,畅销全球,昆德拉也因此举世闻名。该书后来被改编成电影,大获成功,主演是朱丽叶·比诺什(Juliette Binoche)和丹尼尔·戴-刘易斯(Daniel Day-Lewis)。
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举世闻名,该书后来被改编成电影(图),大获成功图像来源: picture alliance/United Archives/IFTN 哲学语境下的文学思考 昆德拉之后的作品《不朽》、《慢》、《身份》和《无知》虽然也受到重视,但不及早期作品成功。《慢》等作品以法语写成。一些文学评论家认为这些小说太哲学化和散文化,另一些则认为昆德拉是具有开创性的道德典范,是西欧文明的批判家,后现代主义者。
2008年,昆德拉被指曾在50年代出卖了一名反对派, 导致他多年被关在劳改营里。据称捷克秘密警察的记录里有相关口供。但是,口供真的出自昆德拉吗?还是有人冒充昆德拉?昆德拉当时对此表示一无所知,而且文件上确实没有他的签名。
2014年,在沉寂10年之后,昆德拉的小说《庆祝无意义》出版。该书以幽默而悲怆的昆德拉的笔调刻画了4位男士漫游巴黎并讲述自己的个人坎坷。这本期待已久的小说在欧洲非常畅销,但批评家褒贬不一。有人认为这是一部杰作,另一些却认为它陈腐局促。这是他最后的一部作品。
2023年7月11日,昆德拉去世,享年94岁。
© 2023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
那一年已过去了整整半个世纪:1968年,许多孕积已久的烈火,一朝喷发。瓶中幽灵,脱颖而出,直到今天都在世上活跃。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Keystone 1968年,奥斯瓦尔德·科勒(Oswald Kolle)将大众教育片《爱之奇》(Das Wunder der Liebe)的第一部分在影院公演。片中所演的做爱情景堪称一次小革命。一检察官甚至威胁要逮捕科勒。该影片特意拍成黑白片,并配以平静的音乐,以防男性观众群起自慰。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Keystone 西贡警察局长枪决一名疑似的越共党员。超级强国及其盟友在越战中的暴行在全球激怒了和平主义者。这样的图片导致舆论大变。1968年3月,美国总统约翰逊放弃竞选连任。他停止了美军的轰炸,并开通了谈判途径。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AP Photo/E. Adams 但是,越战也导致意识形态争议:出于对“在越南的种族屠杀”的抗议,以巴德尔(Andreas Baader)和埃斯林(und Gudrun Ensslin)为首的一个左翼人士小组在美因河畔法兰克福(Frankfurt am Main)实施了焚烧行动。这是红军派(Roten Armee Fraktion)的起始。在从事了更多袭击后,巴德尔和埃斯林于1972被捕,但红军派在德国及欧洲均已有效法者。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AP Photo/C. Hampel 在德国,鲁迪·杜奇克(Rudi Dutschke)动员众多学生走上街头,反对越战。从媒体中,这位“议会外反对派”领袖领教到越来越多的拒绝和仇恨。1968年4月,他遭遇刺杀,生命垂危。大学生们指控是斯普林格(Springer)出版社通过其报道煽动了对杜奇克的暴力。
图像来源: AP 在很大程度上,德国学生运动也是与第三帝国历史斗争的产物。女记者、自命的纳粹猎手克拉斯菲尔德(Beate Klarsfeld)反对沉默。为此,她将曾为国社党成员的时任联邦总理基辛格(Kurt Georg Kiesinger)称为“纳粹”和“罪犯”。数月后,她甚至扇了他一记耳光。图右是联邦议院大厅一名工作人员。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 1968年4月4日,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在孟菲斯(Memphis)遭枪杀。对其民权运动的众多支持者而言,此次谋杀行为是美国国内根深蒂固的种族主义的表现。他们认为国家也要为此承担责任。金遇刺身亡后,美国有100多个城市爆发激烈冲突,导致大量伤亡。本图显示1968年3月孟菲斯一次游行中的金。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AP Photo/J. Thornell 实现“有人性的社会主义”:杜布切克(Alexander Dubcek)欲改革捷克斯洛伐克:少一点中央集权、多一些自由。然而,1968年8月,华约集团军队开入布拉格。在苏维埃共和国联盟的压力下,杜布切克不得不收回所有改革。1945年以来欧洲这一最大规模军事行动后不久,俗称的“布拉格之春”告终。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 不论是在德国、美国或世界上很多其它地方,1968年,披头士以一首“Hey Jude”登榜年度最劲歌,并使之成为其事业上的最畅销歌曲,卖出近750万张单曲。在唱盘背面,印有“Revolution”(革命)字样,凸显政治色彩;歌手们高唱“我们都想改变世界”。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AP 对于女性,避孕药意味着从来未知的性自由,这种自由不只在大学生和嬉皮士社群无拘无束的行为中有淋漓尽致的体现。1968年,教宗保罗六世(Paul VI.)发布“Humanae Vitae” (《人类生命》)通谕,反对任何形式的人工避孕,引发愤怒浪潮。很多人指出,他们关于教会不通人世的看法由此得到了证实。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 也是在这一年:1968年圣诞节,“阿波罗8”宇航员拍摄了一张照片,并取了一个充满感情的名字“地球升起”(Earthrise)。人类首次看到了自己所处的脆弱星球。这张图片如何影响了人类对地球的认知,迄今都还在讨论,对动荡年份1968影响的讨论亦然。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NA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