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最先在德国落户的亚洲移民

转载或引用务请标明“德国之声”<br>本站网址:www.dw-world.de/chinese2003年12月3日

由于政治动荡或者自然灾祸,世界上不乏背井离乡、逃亡异国的难民。今天的德国在处理这种问题上要比25年前理性老练得多。

“船民”多半是越南华裔图像来源: dpa

1978年12月3日,当第一批越南“船民”漂洋过海,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在汉诺威有了归宿的时候,德国媒体将他们视为是不堪社会主义独裁统治的逃亡者。这一批来自遥远的东方、驾着小船漂过狂风巨浪、却又四处遭受排斥歧视的探险者,在当时的德国掀起了人道主义救援的浪潮。

回顾25年前的历史场景,越南船民所乘坐的“海虹号”在停泊初始被警察严格监视,不经许可没人能够随意靠近这艘满载难民的船只。上千位“船民”拥塞在甲板的船舷边沿,远眺可望而不可及的陌生陆地。随后,被抽签定铎的644名幸运者顺利地离开了“海虹号”,成为被德国收容的第一批亚洲难民。虽然他们之中没人会讲德语,但是这片陌生的国度仍然被趋之若鹜。来德国安家的这批越南船民分208户人家,以妇孺及老人为多见,因为壮年男子往往把生路留给了他们的妻小和长辈。

一位德国记者登上了“海虹号”。这艘原本承载有2500位越南“船民”的油轮已经历尽沧桑,在海上误闯误撞地漂泊了两个月。据说,“海虹号”船长原本的目标是东南亚一带的海岸,那里已经先期云集了6万名本国同胞。

在西方媒体看来,之所以有那样多的越南难民集体出逃,与社会主义在越南战争中的胜利密不可分。意识形态的分裂使得一百多万民众流离失所,而他们之中有70%的人属于越南华裔。因为越南原有的私有经济主要掌控在华侨手里,而这些小商品经济的业主成为了社会主义革命的牺牲品。许多华侨流亡到中国南部,另一部分人犹疑不定,乘船漂流似乎成为活命的唯一途径。

马来西亚和泰国当局拒绝接收这些流亡的“船民”,把他们重新打发到海面上,致使成千上万的人被大海无情地吞噬。“海虹号”困苦不堪的船民相片被媒体曝光后,引起很多西方国家的同情和关注,当时的联邦德国表示,愿意帮助安顿这些越南难民。

1978年12月3日,第一批难民在汉诺威机场入境,德国下萨克森州的州长对难民安置工作投入了很多关怀。他说:“我们知道他们的辛酸困顿,我们能够感觉到他们的心情。他们来到了一个和平自由的国家,没有压迫、没有灾难。值得庆幸的是,我们不需颠沛流离就可以在这里生活。他们不再需要担心无处为家,不再需要担心忍饥挨饿。他们需要的只是开始新生活的勇气。”

1978年以及随后的几年间,德国一共接收了3万5千名来自东南亚地区的难民。以今天的眼光来看,那批外国移民无疑是最被社会接纳融入的团体。当然,这种结果显然要优于当年的预料。

船民开创了德国地区非欧洲移民的先河,他们之中曾有不少人对未来前景充满疑虑,怀疑自己适应新社会环境的能力。但是年幼的孩子首先习惯了这里的语言,虽然个别发音还不够字正腔圆。

当年,德国基督民主党(CDU)议员Gerhard.Reddemann曾经主张由欧美联合出面,在亚洲人烟稀薄的地区租赁一块地皮,安置这些越南流民。但是,德国民众却自发向难民伸出友爱的双手。越南儿童在德国家庭里欢度圣诞的图片打动过无数人的心;科隆的两家公司还出钱资助了一千名贫困的越南移民;许多德国大城市的居民都主动表示愿意让难民住进他们的家里。二十多年前,这个社会真得充满了温情。

跳转至下一栏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跳转至下一栏 DW热门报道

DW热门报道

跳转至下一栏 更多DW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