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李娜:收山后要做家庭妇女

2012年10月23日

2012年国际女子网球年终总决赛将要在土耳其首都伊斯坦布尔举行。在本周举行的赛前记者会上,李娜表示,自己退役之后将会在家中相夫教子。

China's Li Na returns a shot to Britain's Laura Robson in the third round of play at the 2012 US Open tennis tournament, Friday, Aug. 31, 2012, in New York. (Foto:Paul Bereswill/AP/dapd)
China Li Na Tennis图像来源: AP

是教练还是发泄的对象?

(德国之声中文网)作为中国女网一姐的另一半,姜山无疑是一位好脾气的丈夫。李娜曾多次在公开场合河东狮吼的向姜山爆粗口早已不是秘密。赛场上打得不顺,这位性格泼辣的湖北妹会发飙痛骂丈夫,甩出“看不下去你就滚!”甚至更过分的呛声。一次比赛之后的采访中,李娜甚至使用了“丑陋、肥胖”这样的字眼来形容当时的教练兼丈夫姜山。不过,很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姜山就会苦尽甘来,得到妻子一份特殊的补偿,弥补他心灵的创伤。

今年30岁的李娜在年终总决赛赛前发布会上宣布:“退役之后我要做一个家庭主妇。我会好好照顾丈夫和孩子。”在抽签分组中,李娜进入了红组,该组共四人。除了目前排名世界第一的阿扎伦卡之外,李娜还将遭遇今年状态极佳,拿了温网、奥运会和美网冠军的小威和德国名将科贝尔。因该组实力强大,所以也被外界称为是“死亡之组”。

面对她是否会真的适应家庭主妇的新角色,有一些小质疑的声音出现。李娜态度坚决的表示:“网球是一个非常艰苦的体育竞技项目,如果我在这个领域得到一席职位,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那么我也能胜任他职,做一个称职的家庭主妇。”爱拼才会赢

这位“民族英雄”说的话,姜山当然也不敢冒险去反驳。在未来几年内,姜山可能还是躲不开被当作炮灰的命运,坚守在被打击的岗位上。不过,无论这对夫妻的角色怎样分配,至少到现在为止这对伉俪确实硕果累累。在2011年,胸前刺有有玫瑰花纹身的李娜作为第一位亚洲职业选手,获法国网球公开赛女单冠军时,全中国都为之沸腾。

尽管那场比赛时间在深夜,还是大约有1.2亿中国观众在电视机前观看了在巴黎的决赛转播,李娜对阵意大利名将斯齐亚沃尼(Francesca Schiavone)。据估计,比赛隔天大约有4亿观众在新闻中不断看到李娜欢呼庆祝的画面。

德国选手佩特科维奇(Andrea Petkovic)曾经表示,李娜这位体坛革命者有着“特殊的气场”。不过,在漂亮地改写了网坛历史之后,李娜用了很长时间才适应了明星的新身份。赢得了巴黎一战之后,她连连失利,直到今年夏天才结束了连续15个月的冠军荒,夺得了国际女子职业网联超五巡回赛女单冠军头衔。

谈到这段低谷时期李娜说:“在巴黎比赛之后,我的生活发生了彻底的改变。我在场上没有了乐趣。我差不多用了近6个月的时间来重新找回自我。”在法国赢得女单冠军之后,她在16场比赛中输了9场比赛。李娜的经纪人麦克斯·埃森巴德(Max Eisenbud)表示,李娜完全可以再签下价值500万美元的合同,可是这位中网一姐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

网球在中国曾经是一种十分冷门的体育项目。在1994年,美国选手、五届温网双打冠军施赖弗(Pam Shriver)不得不取消一场比赛,因为没有卖出一张门票。据估计,在二十几年前中国只有约一万人打网球,而现在这个数字已经达到了约400万人。因为李娜效应,在中国也掀起了网球比赛热。现在除了篮球和足球之外,网球是中国人最喜爱收看的电视体育节目。国际女子职业网联主席阿拉斯特(Stacey Allaster)也对李娜的出现深感欣慰。她说“她为整个国家带来灵感”,产生了轰动效应。而这种轰动不仅仅是在比赛上面。面对独裁运动系统,这位80后也表现出毫不畏惧的情绪,并擅自把中国网球协会要求上交比赛奖金的60%降到12%。曾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称霸世界女子网坛的著名运动员金夫人(Billie Jean King)甚至相信。网球世界第一早晚会落到中国选手的头上。

不过这个人是否是李娜,我们还要看看本次总决赛的成绩。今年的总决赛将于10月23至28日在土耳其首都伊斯坦布尔举行。



资料来源:德国体育信息社 编译:文木

责编:叶宣

李娜身陷“死亡之组”,将与阿扎伦卡、小威廉姆斯(见图)和科贝尔争夺两个出线名额。图像来源: Reuters
法网冠军娜姐捧着奖杯 笑的灿烂图像来源: dapd

chi 2310 Li Na - MP3-Stereo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audio element.

跳转至下一栏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跳转至下一栏 DW热门报道

DW热门报道

跳转至下一栏 更多DW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