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塞尔多夫鞋展闭幕反仿冒战揭幕
2007年9月17日海关缉查官乌尔利希.舒尔策叙述道,那些中国商人的借口总是那么些,“有关的展商比如忽然不会说英语了,说是没带着护照,负责人不在,而且肯定什么事情也不知道。”这个鞋展是周日(16日)结束的。展览会期间,海关对产品仿冒采取了措施。措施是成功的:没收了343只仿冒鞋,每一件都是单只的,并对15个中国展商刑事立案侦查。
展览会的第一天,各原生产厂家的专家们就在展览会上“散步”,寻找仿冒他们产品的物件。第二天,他们就跟埃森市海关缉查局的官员们一起来了。
他们目标明确地走向一个中国展商的摊位。有备而来,缉查人员带上了一名翻译和一份中文的信息材料。这各展商一开始态度顽固。先是说他的证件在宾馆里。缉查人员表示愿意跟他到宾馆里去拿证件时,他忽然从口袋里掏出了护照。
在缉查官们登记受讯者的个人信息时,跟随着来到的彪马公司品牌保护部主任耐尔.纳里曼从货架上撤下了一溜共17只单只的鞋,放在地上,一一照相。纳里曼对德新社记者说:“在大多数情况下,不是一对一地仿造,而是局部地仿造我们拥有登记了的权利的设计部位。”他解释道,比如品牌的象征符,鞋表面的结构或鞋底的样式。
阿迪达斯公司同样有斩获。他们发现一家中国工厂的品牌把adidas这个品牌名称里的d调换一个方向,以b代之。阿迪达斯品牌保护专家乌尔夫.温根说:“仿冒者尝试尽可能接近他们所仿的品牌。必要时他们又可以说,这不是仿冒。”他发现在他带领缉查人员前来的摊位上少了几只前一天还见到过的鞋。于是,海关缉查官们对几个展柜下的橱进行了搜查。果然在那里找到了那几只“失踪展品”。
据德国联邦财政部估计,产品仿冒每年给德国企业带来的销售额损失高达约250亿欧元。这不仅是经济损失的问题,厂商的形象损失也许更大。还有那些品牌保护的间接损失也是非常巨大的。仅耐克一家,仅在欧洲,就专门设了约30个工作岗位,专门干这个品牌缉查保护的工作。
海关发言人舒尔策说,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判作案者罚款。但这个手段吓不倒许多仿冒者(德语这个词叫“产品海盗”)。展览会的发言人科特说,在这次展览会上又见着了一批“老朋友”。虽然杜塞尔多夫鞋展的组织者们不让作案被查出者下次参展,但经常有这些参展者回去后改个名字,又来了。他强调道,反仿冒斗争对展览会来说是走钢丝,“一方面当然要排除作案黑手,另一方面我们也不愿意歧视来自亚洲的展商。”
除了刑事起诉外,品牌厂商同时也走民事诉讼的路,即对仿冒者提出停止仿冒起诉。耐克的律师克里斯蒂安.施宾蒂希说,成果各案有所不同,“有的被告能够接受而改正,有些则是屡教不改。”他还指出,在杜塞尔多夫这样的鞋展上,能够拿下的仿冒品只是一小部分,“但无论如何,这至少能阻止这些商品进入零售渠道。”“此外,这些企业发出一个信号也是一件重要的事情。”
德国之声版权所有
转载或引用请标明出处和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