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柏林主题艺术展"山寨"— 探寻仿造的艺术

2010年5月29日

经济界和政界的人士经常对中国存在的所谓"仿造文化"提出批评。欧洲范围内查出的"冒牌货"大多是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然而这种给工商业带来巨额损失侵权仿造行为,却引起了艺术界的兴趣。

本月在柏林举行的以"山寨-探寻仿造的艺术"(SHANZHAI Researching the Culture of Copying)为题的展览吸引了不少媒体和观众的关注,主题展期间举办的一些讲座和研讨活动也获得相当热烈的反响。

这次主题艺术展由柏林白湖艺术学院(Weißensee Kunsthochschule Berlin)与伙伴院校广州美术学院联合举办。来自德中两国的22位年轻艺术家通过作品表达其对"原作"与"仿品"关系的理解。白湖艺术学院客座讲师托马斯·阿德巴尔(Thomas Adebahr)说:"我最感兴趣的是,什么叫'原作',又该怎么理解'仿造'?'原创'多么重要?'仿品'又有怎样的意义?展览的作品出自我们在中国进行的有关仿造的一些研究。"

图像来源: DW

"仿品"创造了什么?

今年年初,9名来自柏林白湖艺术学院的学生在中国生活了一个月。在此期间,这些德国学生同中国的艺术家们进行讨论交流,在工作坊进行实践。在中国,每件艺术作品几乎都多少以过去的成品为基础。所谓"山寨",也就是模仿,其实是很常见的艺术手段。来自柏林的艺术系学生很快就对西方追寻完全创新的目标产生怀疑,并发现了中国艺术创作中的不同之处。

阿德巴尔认为,中国的艺术创作传统为艺术表达提供了更多自由:"我们的想法很传统,总想创造出全新的东西。而在中国,模仿也是艺术创作的一条路。"

广州美术学院的黄小鹏教授则认为,西方讲到"仿造"更多的是指物质上的炮制:"今天讲的模仿复制已经不再单指版权归属问题。我认为更有意思的是:如果在模仿的过程中出现一些失误,那么最终的结果会比原作有意思的多。"

模仿的作品可能是新创的开端

黄小鹏还未此类"仿品"起了一个名字,叫"脱位产物"。这样的作品往往是新创的开端。这也是柏林这次"山寨"艺术展的主要作品类型。

比如亚思明·瓦尔特(Jasmin Walter)的作品展示了三副画,同一个画面,却是三个完全不同的版本。另一个中国艺术家的作品是13世纪时候柏林的地图,看上去又有几分像中世纪时的中国版图。

克拉斯·徐伯纳(Klaas Hübner)是白湖艺术学院的学生,他承认,很难对"模仿"这种艺术手段做出一个明确的"赞"或"否"的态度,不过他很欣赏有机会同中国艺术学生交流看法:"他们也是艺术学生,搞艺术的人,所以他们的看法和我们没有多大不同。你要是和一些生意人探讨这些问题,那就大不一样了。"

最后这句话也将让我们回到略带商业色彩的领域:谁想买"山寨"艺术展上的作品,组织方会请一位中国的艺术家做一份"山寨版"作品,最终由原作和仿品艺术家双双签名。

作者:Thomas Völkner / 谢菲

责编:洪沙

跳转至下一栏 DW热门报道

DW热门报道

跳转至下一栏 更多DW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