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中峰会登场:经贸分歧深 中俄再成焦点
2025年7月24日
(德国之声中文网)欧中峰会週四(7月24日)在北京登场,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Ursula von der Leyen)、欧盟理事会主席科斯塔(Antonio Costa)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中国总理李强会面。
今年峰会恰逢欧中建交的50週年,欧方称之为“在最高层级跟中国接触的机会”,表明会坦率、直接地跟中国沟通两边的分歧。据中国官媒新华社报道,习近平24日形容“中欧都是国际社会中的‘大个子’”,面对复杂国际情势,有必要加强沟通互信与合作。
不过,当前欧中关系因贸易、俄乌战争等议题而陷入新低点,国际媒体与智库大多不看好这场会议,预料不会有重大进展出炉。
欧洲新闻台(Euronews)指出,欧盟官员对欧中峰会的期待低到“只要有举行,就可以称作胜利”。彭博社引述不具名的官员说法称,这次会议可能不会发表联合声明,欧洲代表团只期待能直接跟中国阐明欧洲的立场,不预期会达成实质协议;气候议题上有望出现共识,但仍很不确定。
一位欧洲外交官向法新社透露:“我知道我们在很多议题上跟中国想法不同⋯⋯但我们认为,最高层级的官员一起坐下来展开这种非常直接、开放且有建设性的对话,是很重要的。”
德国智库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MERICS)主任胡谧空(Mikko Huotari)认为,欧中双方开始讨论问题,至少是第一步。“跟中国的合作仍然可能,但必须设好前提,这需要的不是深刻的信任,而是利益厘清、有力的欧盟内部协调,还有确认、落实这些承诺的机制。”
MERICS国际关系专家瓦塞利尔(Abigaël Vasselier)21日在一场媒体说明会上则表示,2023年的欧中峰会前夕,欧盟是充满了“善意”(in good faith)与会,这一次的心态却是“认清现实”(no illusion)。
“欧洲认清现在并不是达成协议的时刻……因为无论如何,欧洲和中国都被卷入跟美国的谈判。”瓦塞利尔认为,中国领导阶层很关切可能的美欧协议内容,担心中国会变成欧洲换取美国提供安全保障的交换条件;与此同时,中国也并不否认他们乐见欧美关系更脆弱、甚至裂痕更深。
经贸关系是重点议程
会前,欧盟表示双方会讨论到如何促进“更平衡、互惠双赢”的贸易关系,也会谈到气候变迁、生物多样性、绿能转型等两边都关切的领域。
根据欧盟数据,去年欧盟对中国出口额是2132亿欧元,进口额却高达5190亿欧元。面对跟中国的高额贸易逆差,冯德莱恩曾形容“难以持续”,但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称欧洲应更“客观积极”看待双方往来,“当下需要再平衡的是欧方的心态,而不是中欧经贸关系”。
过去几年来,欧洲越来越关注中国的“产能过剩”问题,质疑中国政府透过巨额补贴和政策优惠,让中国的高科技业者在市场上有了不公平的优势,甚至导致低价竞争、大量中国产品倾销全球的风险。为此,欧盟对中国电动车发动反补贴调查,并于去年10月表决通过对其加征关税。中国也采取报复行动,对欧洲展开反倾销调查,今年7月宣布对欧盟白兰地开征新关税。
除了要求中国对欧洲企业扩大开放市场,冯德莱恩出访中国前也说欲促使对方松绑对稀土的出口管制。
稀土关乎半导体、电动车和军工等关键产业,不只是美中关税战的核心,对欧中谈判也是关键议题。虽然欧盟近年开始推动供应链自主,但现在仍高度仰赖来自中国的稀土进口;今年4月,中国为因应美国的关税战而扩大稀土出口管制,欧洲的汽车、机械制造业者首当其衝。
冯德莱恩6月曾在七国集团(G7)会议批评中国限制稀土出口的做法类似垄断,“不只是用来当谈判筹码,也是作为武器来削弱关键产业的竞争对手”;7月中旬,欧洲议会通过决议谴责中国,中方则要求欧洲“停止在出口管制问题上搞双重標准”。
再提对中俄关系疑虑
经济议题外,中国在俄罗斯入侵乌克兰上的立场也是欧洲关注重点。
欧洲多次质疑北京与莫斯科的经贸往来,批评中国进口俄国能源、让俄国得以维持战争机器的经济基础并规避欧美制裁。7月初,欧盟外交事务高级代表卡拉斯(Kaja Kallas)和中国外长王毅在布鲁塞尔会晤,卡拉斯说中国企业在俄乌战争中支持俄国,威胁了欧洲安全,敦促中国停止协助俄国继续侵乌战事。
欧盟官员透露,冯德莱恩和科斯塔打算在欧中峰会上坚持要求俄乌无条件停火,并尝试中断中俄之间正式与非正式的各种援助。上週五(18日),欧盟成员国已推出对俄罗斯第18轮制裁,有2家中国银行也被纳入其中。中国商务部长王文涛称这是“莫须有”的罪名,已再度向欧洲提出严正交涉。
乌克兰等欧洲国家还质疑中国企业出口无人机等军民两用产品给俄罗斯。法新社引述一位资深欧洲官员说法:“我们并不天真。我们不要求中国切断关系,而是加强海关和金融管制。”
欧中峰会登场的同一天,路透社独家报道引述欧洲官员说法,称有中国制的引擎被贴上了“工业用制冷机组”标签,在挂名公司的名义下秘密运送给俄罗斯的无人机厂商。
报道指,这些中国部件让俄国军火公司IEMZ Kupol即使遭到欧美制裁,还是有办法扩大攻击无人机的产能;据内部文件,该公司曾跟俄国国防部签约,今年预计生产超过6000架Garpiya无人机,且到4月为止已有1500多架出货。
路透社去年9月曾揭露该公司使用中国企业“厦门林巴贺航空发动机公司”的引擎。厦门林巴贺已遭欧盟和美国制裁,随后改由“北京西潮国际科技贸易公司”接手提供无人机引擎给Kupol公司。对此,中国外交部回应称对Garpiya部件出口一事并不知情,重申中国一直依法管控军民两用产品的出口、反对缺乏国际法基础的单边制裁。
DW中文有Instagram!欢迎搜寻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浅出的图文与影音报道。
© 2025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