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欧中民间组织交流不再“单行道”

2013年10月24日

中欧官方与经济交流日渐频繁,民间扮演的角色却非常有限。由德国"亚洲基金会"主办的"欧盟-中国民间组织互换项目"正试图填补这块空白。

Für die China-Redaktion der Deutschen Welle Titelbild : ©Lin Yuli (Datum: 15.10.2013; Ort: Berlin) Schlagworte: China、Zivilgesellschaft、NGO Inhalt: Die Vertreter der NGOs aus Deutschland und China tauschen ihre Meinung aus.
德国民间组织与中国代表分享经验。图像来源: Lin Yuli

(德国之声中文网)十年前在云南成立的"绿色流域"组织,除了帮助丽江农民了解有关地震的知识外,还推动"绿色信贷",鼓励银行在贷款给企业时参考节能和环保的成效。"绿色流域"在被选入“欧盟-中国民间组织互换项目”后,派代表陈瑜于今年9月先到荷兰的民间组织BothENDS见习,接着参加世界银行的会议,学习经验。

陈瑜在柏林总结这次交流成果时表示,"西方的非政府组织在教育民众、架构网页和与官方合作方面,经验比较丰富"。不过,交流并非只是单行道,世界各国的环保人士,也透过她来了解中国。荷兰BothENDS的成员说,"我们关心中国很久,现在终于有人从中国来到我们这里,亲自给我们介绍中国的情况。"

“欧盟-中国民间组织互换项目”由"亚洲基金会"主办。今年从欧洲和中国各挑选了5个民间组织,根据他们所关注的焦点配成5对交流伙伴。双方都派代表到伙伴机构工作和学习4到8个礼拜。

中方不乐见外国资金

"武汉大学公益与发展法律研究中心"也是参加交流项目的民间组织之一。主管丁鹏从事人权的研究和保障工作多年。他介绍说,该中心除了为贫穷的农民提供法律谘询,也关注看守所的人权保障。

该中心与英国民间组织"法律实务"(The Rights Practice),多年来就建立了伙伴关系。本次交流的重点是如何在中国建立刑事羁押人员人权保障的机制,例如把律师的服务处直接设在看守所内,方便家属获得法律谘询。

不过,丁鹏也指出,中国政府虽然有意改善狱中人权状况,但在中国推动人权保障,难免遇到阻碍。比如,说服官员接受外国资金资助非常不容易。"法律实务"计划负责人康福特(Sophie Cornford)也指出,双方合作过程中遇到不少干涉,因为中国官方不乐见外国资金流入本国的民间组织。

示威对政府造成压力

今年参加“欧盟-中国民间组织互换项目”的中国民间组织代表也了解了德国公民社会发展的一些现况。比如,呼吁政府重视小农权益的"我的农业"(Meine Landwirtschaft)组织今年年初曾动员农人将近百台的拖拉机,从全国各地开上柏林的大街。"我的农业"负责人佛烈兹(Jochen Fritz)表示,德国非政府组织主要是以上街示威为手段,透过媒体报导对政府造成压力,促成官员改变决策。其实民众都相当关心食品安全,痛恨食品有添加物,如果农业的相关议题能受到更多民众的重视,食品工业集团就无法再继续把持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中欧公民社会脉络不同

"亚洲基金会"(Stiftung Asienhaus)中国项目的主管苏娜(Nora Sausmikat)指出,欧洲和中国公民社会的发展脉络不同,前者大多在1968年学生运动后从民间兴起,具有反权威和反体制的精神;而在中国,关注环保、妇女、消费者、和工人权益的非营利组织,主要是由官方人士主导成立,并且在注册后继续受到官方的监控。因此政府与民间二元对立的情况很少出现。中国的公民社会组织主要是透过媒体提出建设性的批评,为大众提供信息、培训、和谘询的服务,而不是像西方公民组织那样采取对抗性的运动。但她也指出,中国公民社会近年来发展蓬勃,争取到一定的活动空间,官方已经不能完全掌控。

作者:林育立

责编:乐然

"我的农业"从德国各地动员拖拉机到首都示威。图像来源: Bigi Möhrle
英国民间组织"法律实务"(The Rights Practice)计划主持人康福特(Sophie Cornford)与"武汉大学公益与发展法律研究中心"主管丁鹏。图像来源: Lin Yuli
跳转至下一栏 DW热门报道

DW热门报道

跳转至下一栏 更多DW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