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欧元国家考虑减免希腊债务

2012年11月16日

欧洲人首次考虑为希腊赠送数百亿资金,否则难以弥补该国的巨大财政漏洞。欧元区国家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正在就此产生争议。

Luxembourg's Prime Minister Jean-Claude Juncker, center, walks with French President Francois Hollande during a round table meeting at an EU Summit in Brussels on Thursday, June 28, 2012. European leaders gathering Thursday in Brussels are set to sign off on a series of measures to boost economic growth but expectations of a breakthrough on the pooling of debt have fallen by the wayside. (Foto:Geert Vanden Wijngaert/AP/dapd)
欧盟首脑图像来源: AP

(德国之声中文网)尽管采取了许多改革和紧缩措施,但是仍不足以填补希腊的财政漏洞。该国的经济萎缩如此之快,政府的节约措施只是杯水车薪。

欧元区国家,欧洲央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组成的"三驾马车"因此决定再给希腊2年的时间。也就是希腊可以拖延到2016年达到当年财政新增赤字不超过国内生产总值3%的标准。

330亿欧元亏空

但是推迟达标年限之后,随之出现了一个近330亿欧元的新的财政亏空。现在,欧元区国家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正在为如何填补这一财政漏洞发生争执。欧元区国家愿意为希腊提供更多的贷款或者进行担保。这样做暂先不会有何风险。捐助国政府可以继续安抚选民说,救助希腊不会动用税款,希腊也将会偿还所有贷款。

然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不支持这项解决方案。因为提供新的贷款等于增加希腊的债务,而希腊必须最终减少债务。按照计划,到2020年,希腊债务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必须从目前的180%减少到120%。

继续留以时间余地

慕尼黑经济研究所所长,经济学家维尔纳·辛(Hans-Werner Sinn)说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交的有关希腊债务承受能力的报告不可信。希腊不可能按期达到120%的最低上限。由于失去竞争力,其债务不断增加,经济继续缩水。"

欧元集团主席让 - 克洛德·容克(Jean-Claude Juncker)希望再多给希腊2年时间,延长到2022年。但是国际货币基金总裁 IMF拉加德(Christine Lagarde)强烈反对。位于基尔的世界经济研究所前副所长,经济学教授朗汉默(Rolf Langhammer)说: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员不光是欧洲国家,而且也有许多新兴工业国家。"他说,"这些国家仍然清晰地记得,当他们陷于经济困境时,国际货币基金IMF曾强加给他们的苛刻条件。"因此,昔日国际货币基金的债务人现在不愿意看到对相对富裕的欧洲采用不同的标准。这也是国际货币基金总裁拉加德为什么态度强硬的原因。

欧元集团主席容克图像来源: Reuters
容克和萨马拉斯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

第二次债务重组

拉加德敦促欧元区各国政府,减免希腊的部分债务。到目前为止,只有私人债权人放弃了自己的部分资金。下一个该轮到欧元区国家进行债务重组。但是德国财政部长沃尔夫冈·朔伊布勒(Wolfgang Schäuble)对此坚决进行抵制。他说,德国和其他大多数欧元区国家的法律不允许任意减免债务。

朔伊布勒之所以坚决反对减免希腊的债务,是因为人们因此可以看到,为支持希腊政府动用了多少个亿的税款。他说:"我们应该专注于其他的解决方案。"朔伊布勒因此建议,要求希腊为已经批准发放的贷款偿付较低的利息。

默克尔在布鲁塞尔图像来源: AP


再次妥协?

无论是达成何种解决方案,都必须获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同意。否则,就不能为希腊支付下一笔援助。经济学教授朗汉默期待着能够达成政治妥协。他说, "我们不会让希腊衰亡,将继续给希腊更多的时间。"慕尼黑经济研究所所长维尔纳·辛也表示,"没有人愿意在自己的客户或者自己的纳税人面前承认,他担当了很大风险。"在他看来,双方都忽略了希腊缺乏竞争力这一根本问题。 "为了重新具有偿还债务的能力,希腊必须节省30%至40%的开支。"

由于仅通过紧缩措施并不能恢复希腊的竞争力,因此维尔纳·辛认为唯一的解决办法是:减免希腊债务,然后让希腊退出欧元区。

作者: Andreas Becker 编译:李京慧

责编:乐然

跳转至下一栏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跳转至下一栏 DW热门报道

DW热门报道

跳转至下一栏 更多DW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