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军火出口政策将趋统一
2006年1月9日
2004年,亚洲国家从德国总共购买了10亿欧元的军火,占到德国军火出口总额的四分之一。但与世界其它国家相比,德国在亚洲的军火生意只是小巫见大巫。就象在冷战时期,世界两个武器出口大国仍是美国和俄罗斯。法国和英国与亚洲国家的武器交易规模也远远超过德国。但很多国家出口的军火中都采用了德国的技术和装备,欧洲的军火康采恩已经紧密合作了很长时间,这为欧洲防务政策的调整提供了现实基础。
黑森州的和平与冲突研究基金会研究员摩尔特曼说,“其中最有名的康采恩就属EADS了。该公司的主要业务在航空、火箭和通讯。在海军方面,德国、法国、意大利及西班牙都希望能够进行更密切的合作。这样他们就可能实现军舰的生产标准化,包括驱逐舰、巡逻艇等,也许还有潜艇。目前而言,正在进行着公司合并的过程。这样可以减少欧洲内部的竞争,同时可以在市场上取得一定的优势,提高与美国的竞争能力。”
对欧盟的防务政策制定者们来说,他们早就有在军火出口控制方面实行统一政策的打算。目前各欧盟国家的军火出口依照各国自己的规定进行管制。在欧盟的层面上仅有一个所谓的“武器出口行为准则”,这仅是欧盟军火出口的一个可遵守、事实上也可不遵守的、缺乏约束力的政治准则。
目前,欧盟正在布鲁塞尔商讨建立一个新的军火出口管制制度。摩尔特曼认为,由于欧盟军备控制政策的法律依据模糊不清,使不少军火商可以混水摸鱼,相关军火禁运规定也形同虚设。他说,最关键的是,欧盟各国的国防部长们要达成一致,将本国的武器出口控制权更多的交给欧盟,“因此,在近期内,也许一年,也许两年,我们可能将武器出口行为准则变成各国必须遵守的硬性规定。所有欧盟国家将只有一个共同立场,一个透明而不僵化的武器出口政策。”
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德国军火出口的亚洲市场去也将受到这项拟议中法规的限制,但将有多少品种、以何种方式被限制,对德国与中国日益密切的军火合作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尚不得而知。
德国之声中文网
www.dw-world.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