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101109 Safranski Goethe und Schiller

2009年11月21日

世人多认为,水乳交融的友谊是不存在的,可歌德和席勒却向世人证明,竞争的关系和对立的观点竟然也能是友谊的催化剂。事实上,两位大文豪在1779年初次相识之后,也经历了十五年的漫长历程才有了相知。在展开事业上的合作后,很快就取得了丰硕成果,并由此发展出深厚的情谊。德国哲学家及席勒传记作者吕迪格尔·萨弗兰斯基最近推出了一本题为《歌德与席勒--友谊的故事》的新书,讲述的就是两位文人间传奇性的友谊。德国之声特约记者采访了作者萨弗兰斯基。

魏玛的歌德席勒像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 / dpa

"最令我歆羡神往的,是两人在如此分歧和差异的基础上,怎么竟能发展出了共同点--要知道,歌德和席勒两人在各个方面都是大相径庭的。"

正因如此,萨弗兰斯基才特别详述了这段友谊的开端:最初,业已成名的歌德和比他年轻十岁的席勒之间,似乎有着无法逾越的鸿沟。一开始,席勒想方设法要引起歌德的注意,但歌德对他不屑一顾,逼得席勒说出了这样一句粗鲁的气话:"我看他就像一个过分矜持的女人,你要把她的肚子搞大了,在世人面前羞辱她才能解气!"。席勒口中的这个"一本正经的女人"指的不是别人,就是歌德。萨弗兰斯基在他新书的一开头就引用了这段话。

他指出:"刚开始时,席勒抱着极强的好胜心:执意要争取与年长十岁,而且名气更大的歌德平起平坐。为达目的,他做好了孤注一掷的准备。而歌德却表现得极为矜持冷淡,高不可攀。这触发了席勒心中的怒火,于是在给朋友克尔纳的信中,写出了上面的句子。那是一种爱恨交织的情绪发泄。"

萨弗兰斯基《歌德与席勒--友谊的故事》一书封面

这种爱恨交加之情,不仅仅来自景仰和委屈,萨弗兰斯基认为,它还有更深层次的根源,"席勒坚信,歌德是上帝的宠儿,一切美好事物都有如从天而降,而他自己却凡事必须辛苦拼搏。"

席勒终生疾病缠身,歌德一向身体健朗。歌德本就生于富豪之家,在担任魏玛公爵枢密顾问这一官职后,更是名利双收。与此同时,歌德还有充分的时间从事文学艺术创作。相比之下,席勒却要靠自己耶拿大学历史学教授的微薄收入糊口。而就连这个职位,恰恰也是歌德替他谋得的。除此之外,歌德对他根本不理不睬,这让席勒又嫉又恨。其实那时候,歌德已经把席勒看作竞争对手。萨弗兰斯基表示:"首先,歌德从年轻的席勒身上看到了自己当年'狂飙突进'创作时期的影子。歌德最先注意到的,是席勒的剧作《强盗》。但这部剧本他一点也不喜欢,并对这部作品引起的轰动效应不以为然。而当歌德从意大利游历归来后,所有人都在谈论着席勒,不难想象,这也让歌德非常不是滋味儿。"

萨弗兰斯基用充满细节描述和饶富趣味的笔法,为读者展现了两位性格截然不同的文化巨擘渐行渐近的过程。席勒是位活跃于精神世界的分析家和哲学家;而歌德,就像席勒所说的,是一个拥有"慧眼"的人,他用心观察着自然世界,并用它进行了各种实验。促成两人终于接近的原因,是席勒邀请歌德参与自己创办的杂志《季节女神》的编写工作。没想到两人的合作可说是一拍即合,并由此发展出了一份情感深厚的友谊。萨弗兰斯基说:"两位重量级人物之间能建立如此深厚的友谊,是非常难得和少见的。在德国的历史上,唯一可以相提并论的就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他们两人也是至好的朋友及合作无间的工作伙伴。"

当歌德从事长篇小说系列《威廉·迈斯特》的创作时,他毫无保留地向席勒出示了自己未经修改的手稿。席勒拥有敏锐的洞察力和缜密的分析能力。然而再强的理性,萨弗兰斯基在这里还是发现了隐藏于席勒下意识的一些情感因素。"仔细观察席勒当时的反应,比如他在书信里对《威廉·迈斯特》的批评,就会发现,虽然席勒总体上认为这是一部绝妙的小说,但却认为主角威廉·迈斯特的形象太弱,不配拥有这样的幸运。从这里可以看出,席勒把自己先前对歌德的看法,转嫁到了威廉·迈斯特身上--而他又如此地热爱歌德。"

可见大文豪毕竟也是凡人。萨弗兰斯基向读者形象地展现了"情感"是如何影响着艺术的交流。但是他并没有过分强调两位文人的私生活,而是为读者打开了了解文豪创作的大门。

魏玛歌德和席勒故居遥遥相望图像来源: DW
为纪念席勒逝世100周年,Ernst Rietschel (1804-1861) 于1856/57作了这尊歌德席勒像图像来源: ullstein bild
欢迎来魏玛瞻仰歌德席勒图像来源: DW

作者:Christel Wester / 雨涵

责编:石涛

跳转至下一栏 DW热门报道

DW热门报道

跳转至下一栏 更多DW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