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汉堡峰会:中德贸易代表坦言问题

安露2006年9月15日

中欧贸易额在过去二十五年中翻了二十番,去年突破了两千亿欧元大关,目前欧盟是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是欧盟的第二大贸易国。双方的目标是在2010年使贸易额达到三千亿欧元。汉堡峰会的讨论给人的总体印象是,双方都很坦诚,但在相互理解方面存在很多困难。

这几天,汉堡成了“汉人的堡”图像来源: AP

如此高速的发展不免伴随问题和摩擦,这对于参加汉堡峰会与会的中国和欧洲代表来说,是再正常不过的了,中国代表最为关心的一个问题是,欧盟何时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欧盟议会外贸委员会主席克雷斯波毫不掩饰在这一问题上最大的问题是什么--中国何时获得自由市场经济地位关键要看中国何时满足相关的条件。

对欧洲来说最重要的是知识产权保护,也就是打击伪造行为;另一个令进军中国市场的西方公司大伤脑筋的是强制技术转让,有人甚至称之为讹诈,“你要想进入中国市场就要先交出技术”,克雷斯波说。中国德国商会执行总经理鲁玉堂女士的表态则要外交的多,她称之为与中国做生意的“小问题之一”,“在有些领域,中国对德国企业没有开放到一个市场经济应当达到的程度,总体来说对德国企业十分重要的是,如果它要在中国开展业务,在技术转让方面应该拥有完全的自决权,而且他们也应当进入所有的行业,而中国还没有到百分之百的做到这一点。”

反过来又如何呢?如果中国公司试图在西方立足,他们又面临怎样的困难呢?中国政协副主席前上海市长徐匡迪谈到了三个困难,其中一个是欧洲的工会,他说:“你们知道,在中国工会是企业领导的朋友,而在欧洲双方则处于对抗状态,每年他们都要进行劳资谈判,对中国的决策者来说,这十分困难。因为他们是共产党员,他们不能同工会作斗争,他们是代表工人阶级的。”另外两个困难是,欧洲的法律过于复杂而且税率过高。

汉堡峰会的讨论给人的总体印象是,双方都很坦诚,但在相互理解方面存在很多困难。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总经理傅成玉这样解释西方企业的抱怨,他认为,抱怨究其原因来自两方面,第一方面西方企业对中国的情况不熟悉,他们按照西方工作的环境(标准)到中国来工作就会产生困难;另一方面在于,国内的改革还没有到位,正在逐步改变自己。他认为在改变过程当中的时候中外双方应该互相适应谅解,抱怨解决不了问题,放弃也不是明智的选择,因为中国的市场是全世界的市场,而不光是对中国企业的。

跳转至下一栏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跳转至下一栏 DW热门报道

DW热门报道

跳转至下一栏 更多DW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