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治理水污染 光砸钱不够

安静2014年11月20日

中国官媒近日大幅报道“水安全问题”,专家分析,官方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即将推出,但是治理水污染仅投入资金还远远不够。

China Umweltverschmutzung See Tai mit Ente
图像来源: AP

(德国之声中文网)中国官媒新华网本周发表"特别关注中国水安全问题"系列报道。文章强调,水安全问题正在成为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目前中国十个主要的大水系有一半的水质被污染,重点湖泊有四成被污染,九个重要的中国海湾,水质极差的四个,水质较差的三个。

中国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水问题专家马军向德国之声分析:"相比被称之为'心肺之患'的空气污染,水污染更具隐蔽性,有些有毒物质在无形中伤害了公众健康。"

为改善中国水源环境,中国环保部2月宣布今年年内将推出《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总耗资为两万亿。马军介绍,目前这一计划正在制定中,即将出台。在这种背景下水污染问题自然会受到国内媒体的特别关注,然而媒体提出的问题并不是新问题。

中国环保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近日联合印发《水质较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2013-2020年)》,提出为保护湖泊生态环境,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老路,将对365个水质较好湖泊进行保护。

马军就此评论,对部分水质较好湖泊进行保护的计划表明环保部门的工作重点发生变化。这一点十分必要,因为现在工业化和城市化依旧在继续扩展,而水污染的治理相对困难。污染物一旦进入底泥、地下水和土壤中,治理起来就会极其耗时,成本极高。

"越研究越令人畏惧"

新华社在专题报道中采访了湖北经济学院院长吕忠梅,并写道:这位环境法律专家对中国水资源进行了多年研究,其结论是"越研究越令人畏惧"。1999年就出版《中国水危机》一书的马军表示可以理解这种担忧。他说,有毒有害物质会进入到水体中,包括通过降水和土壤渗透,目前我们对这些方面所掌握的信息依旧有限。

中国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水问题专家马军图像来源: DW

国际上对有毒有害物质的源头管控已形成行之有效的方法,即"污染物排放转移登记制度":企业要定期向社会披露排放了什么污染物,排放量的多少。可以说,中国有毒有害物质的排放量是世界之最,但是尚未建立这种制度。 "因为企业不需要公布数据,也就无须监测,所以我希望尽快将有害物质的排放置于社会监管之下"。

信息亟待细化

中国环保部今年3月公布,中国有2.8亿居民没有安全饮用水。农村居民因水污染造成的健康风险比城镇更高。国土资源部4月22日发布公报:中国203个地市级行政厅的地下水质监测中,近六成呈"较差"或"极差"级。目前中国官媒更是高调报道水污染问题。马军却指出,政府公布的仍然是笼统的信息,并没有细化至地区和具体检测点位,污染物清单也不清楚,无法细化评估。

他补充说,治理水污染和治理空气污染一样,需要社会的广泛参与。而参与的前提就是对环境状况的知情。"目前我们对地下水、地表水和饮用水源的信息依旧无法全面、及时、完整地了解。信息不透明,即使制定有利的措施,落实也会非常困难"。

局部有所好转 整体形势依旧严峻

马军总结说,中国的水污染问题目前处在局部有所好转、整体形势依旧严峻的情况,一些河流湖泊的情况甚至在恶化。虽然已建设大量污水处理厂、投入巨额资金,但是因为排放量远远超过环境的容量,所以好转的情况也不明显。但是"我们不应该失去信心、要设法努力解决长期存在的执法不严等问题,确保治理的过程透明,公开治理的结果,这样投入的资金才会有所回报。"

目前中国十个主要的大水系有一半的水质被污染图像来源: Jasmin Leitner/Christian Leitner

新华网在报道中还指出,"盲目拉高速度、片面追求GDP--'被污染的政绩观和发展观'是危害水安全的重要现实'推手'"。马军认为,认识这一点很重要,更重要的是如何遏制这种发展观。在西方国家常常是通过法律手段打破对污染企业的保护。而中国环境诉讼仍旧十分困难。

跳转至下一栏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跳转至下一栏 DW热门报道

DW热门报道

跳转至下一栏 更多DW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