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之声中文网)在因为针对中国电动汽车的欧盟反补贴调查而惹怒北京之后,法国方面向中国释放了友好信号。正在北京访问的法国外长科隆纳(Catherine Colonna)表示,法国致力于和中国保持对话。她在与中国总理李强会晤时还对于自今年6月在巴黎之后再次见面感到“荣幸”。
在社交平台X上,这位现年67岁的女外交官发帖写道:“我们正在与中国一起努力寻找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和债务挑战的答案,并深化和重新平衡我们的经济合作关系。”
她在随后与中国外长王毅也举行了会谈。王毅表示,欧洲不应该“因为竞争而害怕与中国合作”。他在被问到如何看待目前中欧关系时强调,中国的立场是明确的,“会始终支持欧洲的战略自主”。
对于有关在华经营的外国企业提出的政策法规不透明问题,王毅也做出了回应:“我们会倾听欧洲企业的声音,切实解决外商在华投资所遇到的问题。”
近年来,欧洲政界不断有声音呼吁减少在关键领域对于中国的依赖性。而今年欧盟委员会宣布对中国电动汽车开启反补贴调查,也使得双边关系蒙上一层阴影。
有分析人士指出,在这一问题上德法的态度存在差异:德国车企在中国市场的利益牵涉最深,所以对于相关举动是否会引发中方的报复而感到担忧。而法国车企在中国市场所占份额相比之下就小得多,所以在采取反补贴调查方面的顾虑要少得多。
“不应该因为竞争而害怕合作”
“在合作之中当然也是有竞争的,但是我们不应该因为竞争而害怕合作”,王毅在周五指出,最大的风险是“广泛的政治化”所带来的不确定性。他认为,应该减少的是对于贸易保护主义的依赖性。
法国外长科隆纳在与王毅会晤结束之后接收媒体提问时也提到了乌克兰战争。她表示,希望北京对于中国任何对于俄罗斯在乌克兰的战争的支持保持“警惕”,以确保“没有任何中国的机构直接或间接地支持俄罗斯非法的战争活动”。
“我们经常讨论这个话题,在最高层也是如此”,科隆纳补充道。她指的是11月20日法国总统马克龙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之间通的电话。
王毅表示,中国和所有国家都保持友好关系,包括伊朗和俄罗斯,也包括法国。“我们相信,只要中欧携起手来,就不会有阵营对抗,不会有世界分裂,也不会有新的冷战。”
路透社指出,在科隆纳访华之后,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Ursula von der Leye)和欧盟理事会主席米歇尔(Charles Michel)也将在12月初访问中国。在疫情数年期间,中欧关系发生了急剧恶化。而冯德莱恩有关对华关系“去风险化”的言论也曾引起北京方面的不满。
过去半年中,“去风险”取代了“脱钩”,逐渐成为欧美国家对华经济和安全政策的一个共识。这个概念最早出自哪位政治家之口,又是如何在国际上被讨论和接受的?
图像来源: Kira Hofmann/photothek/imago2023年3月30日,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布鲁塞尔两个欧洲智库主办的活动中用英语发表演讲。她指出中国和欧洲之间的经济关系正变得越来越不平衡,中国“明确地将军事和商业领域融合在一起”的做法给欧洲安全带来了风险,因此需要去风险,并且更好地运用现有工具,以维护欧洲经济利益。“我们之间的关系不是非黑即白,而我们的答案也不可能如此。因此我们必须聚焦于去风险(De-Risking),而不是脱钩。”
图像来源: VALERIA MONGELLI/AFP/Getty Images冯德莱恩的讲话获得了巨大关注。“去风险”这个说法也随即开始在德国和美国被媒体和政界人士引用。《纽约时报》认为,这一表述是对欧盟对华关系新的概括,德国和法国外交官此后在国际组织中推广“去风险”的概念,并使之体现在当年5月广岛G7峰会声明的内容中。德国《明镜》周刊则指出,冯德莱恩希望在用词上保留空间,与美国一段时间以来使用的“脱钩”有所区别。
图像来源: Ole Spata/dpa/picture alliance德国外长贝尔博克4月中访华期间也表示,德国并非要与中国“脱钩”,而是要“降低风险”,就是说欧洲应降低对中国“不健康”的依赖。同时出席记者会的中国外长秦刚则回应说,“中德是伙伴,不是对手”,双方在供应链上相互依赖“是市场规则下最优的选择”;只要两国都保持开放,“就没有必要担心所谓的依赖”。
图像来源: Kira Hofmann/photothek/IMAGO有德国媒体注意到,最早公开使用“去风险”一词的并不是冯德莱恩,而是德国总理肖尔茨。2022年11月德国《明星》杂志(Stern)在肖尔茨访华前的一篇报道中引述他谈到对中国产业链的依赖性时说到:“去风险和多样化是当务之急。”但当时这一说法并未引起特别的舆论关注。
图像来源: Kay Nietfeld/dpa/picture alliance“去风险”(De-Risking)一词并非新近的发明,而是一个金融行业的术语,指的是银行或投资者收缩或终止交易关系,以降低支付违约的风险。而欧盟执委会主席冯德莱恩在2023年1月,亦曾在世界经济论坛上表示,欧盟虽需要“与中国合作和贸易”,但仍须修正与中国的商业交易方向,寻求与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降低风险,而非脱鈎”。
图像来源: Boris Roessler/dpa/picture alliance华盛顿的官员也开始使用“去风险”的表述。今年4月底,美国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Jake Sullivan)在华盛顿布鲁金斯学会发表讲话时表示,“去风险意味著拥有弹性的有效供应链,并确保我们不会受到任何国家的胁迫。”“我们只是要确保美国和盟国的技术,不会被用来对付我们自己,”而并不是要切断贸易,他强调,“正如冯德莱恩主席不久前所说的。”
图像来源: Nathan Posner/AA/picture alliance德国《商报》指出,在这个问题上,冯德莱恩、德国总理肖尔茨以及美国国家安全顾问苏利文显然已经形成了共识。“同'脱钩'不同的是,'去风险'的目的并不是要在经济上孤立中国,而是要增强欧洲自身的经济抗压能力。”
图像来源: Jens Schlueter/AFP5月的广岛G7峰会结束后,英国首相苏纳克(左二)对媒体表示,英国和G7集团其它国家在共同寻找方法,减少中国带来的挑战。“这一切都是关于去风险,而不是脱钩。”他补充说:“我们(七国集团)正在采取措施防止中国利用经济胁迫来干涉其他国家的主权事务。”
图像来源: :Simon Dawson/Avalon/Photoshot/picture alliance对G7会议公报本已大为不满的北京做出激烈反应,中国驻英国大使馆发言人指责首相苏纳克的言论是“鹦鹉学舌”。中国外交部(图)之前就G7公报表示:“对于所谓‘经济胁迫’,美国大搞单边制裁、‘脱钩断链’,才是把经贸关系政治化、武器化的真正‘胁迫者’。我们奉劝七国集团不要做经济胁迫的同谋和帮凶。”
图像来源: S. Shaver/dpa/picture-alliance中国总理李强6月27日在天津举办的世界经济论坛(WEF)“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发表演讲时说:“现在在西方,有些人在炒作所谓的‘降依赖、去风险’,我认为在一定程度上看,这两句话就是一个伪命题。”他认为,风险管控应该由“企业去做相应的判断和选择”,政府和相关组织“不应该去越俎代庖,更不应该将去风险扩大化、政治化、意识形态化”。
图像来源: Andy Wong/AP/picture alliance共同的对华政策也是6月30日结束的欧盟峰会上的一个重要议题。峰会联合声明称,将支持继续保持同中国的经贸关系,同时减少欧洲对中国的的经济依赖。"去风险"在本次声明中正式登场,成为一个概念,今后欧盟将以它作为指导方针推出对华战略。但有批评指,欧盟目前表述的“去风险”仍缺乏具体的计划和责任规范。
图像来源: Rainer Unkel/IMAGO2023年7月13日,德国联邦内阁通过首份对华关系战略,“不脱钩、去风险”是重要内容之一。文件称,德国将继续与中国的交流与合作,同时应“降低关键领域的依赖性”。德国政府将提高社会对涉华风险的敏感度,加强与企业的交流,提醒企业做好风险管控。文件还强调,单方面改变台湾海峡现状是不可接受的,台海军事冲突升级将影响到德国和欧盟的利益。
图像来源: Kira Hofmann/photothek/imago 中国是法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但是法国和其它欧洲国家的企业对于欧中贸易的不平衡关系感到深深的担忧。最近的例子就是面对正准备大举进军欧洲市场的中国产电动汽车,人们担心,价格低廉的中国电车会给欧洲本土汽车品牌造成巨大冲击。
客座评论:欧盟的反补贴调查能成功吗?
在本周一进行的通话中,习近平对马克龙表示,中国欢迎法国公司来投资,后者则敦促北京保障外国企业在华得到公平待遇。
在会晤法国外长科隆纳时,中国总理李强提到,2024年是中法两国建交60周年,希望能够有更多的发展和突破。
(法新社、路透社)
© 2023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
网传冯德莱恩全家美国籍 欧委会斥不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