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林视点:中国教育制度的命运赌局
2015年7月5日(德国之声中文网)6月初对超过900万中国中学生来说是一个特殊的时期。"十年磨一剑",毫不夸张地说,高考决定着这些年轻人此生的命运。考得高分数的学生,中国最好的大学和条件最优越的宿舍都会对他们敞开热情的怀抱。
高考的一大好处是,每一个符合资格的学生都可以参加这场测试,走后门拉关系或者试图通过行贿进入这个系统并不容易。在新兴国家之中,中国的高考是最平等的竞争舞台。这种机会是不可以低估的,相比之下,在印度,种姓制度就断送了众多才华横溢的少男少女们的前程。
为期两天的高考有多重要,从围绕这个话题的积极讨论和报道上可见一斑。今年的高考明星是四川无臂少年彭超。彭超6岁时发生事故失去双臂,他用脚交出603分的高分答卷。不仅受到媒体的赞誉,彭超也如愿以偿地进入心仪的大学。除了类似的高考小英雄,考试作弊也是受到媒体广泛报道的话题。今年的一大丑闻是江西替考事件,有记者发现高考学生请大学学生来代替他们参加测试。面对屡屡"以身试法"的作弊者,监考人员也想出了一些五花八门、匪夷所思的防范措施。金属探测器安检已经不值一提。一个省份的考场上,考生们头上必须戴着纸箱,这样他们就不能抄袭邻座的卷子。今年的高考还得到了空中支援:无人机盘旋在考场上空,捕捉附近的可疑信号,以此杜绝通过无线电手段作弊。
一些学生们埋头苦读希望提高成绩的同时,另一些考生也在绞尽脑汁寻找更为高明的作弊方法,不过这种做法风险高、代价大。一旦被抓便失去参试机会,从此与大学无缘,只有出国这一条求学之路,不过许多中国家庭根本承担不起留学的费用。
这些前赴后继不惜铤而走险的作弊者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高考制度的弊端。一考定终身,也会改变一个家庭的命运,这未免太过残酷。
并非是成功的保障
超过900万考生争夺大约650万大学入学名额,也就是说每三个考生就会有一人落榜。越来越多的学生和家长对高考的巨大压力提出质疑。学生数月以来有时不分昼夜地冲刺复习。另外,尤其是记忆力好的学生有着无可比拟的高考优势。不过就算在"战场上"成绩不俗也并不意味着拥有最终的胜利。只有成绩最好的学生才能被"九校联盟(C9)"录取。
如同美国的常春藤联盟,中国也有9家顶尖学府组成了大学联盟--"九校联盟"。这些大学的毕业证书含金量十分高。与此同时,另外超过2400所大学的应届毕业生面对的难题是,找不到一份合适的工作。所以说,高考虽然是开启成功大门的一把钥匙,但并非是定获成功的一个保证。初进大学时浓浓的狂喜往往会在毕业求职时变成阵阵的苦涩。
所以,那些有条件把孩子送到国外深造的家长干脆省了高考这一步。去年超过45万中国人在海外留学。北京政府希望能把这种趋势融入到高考之中,抑制只有富家子弟或者是名落孙山的学生赴海外求学的现象。中国教育部正在积极推动高考的"国际范儿",寻求国外高校的认可。到目前为止,只有个别国外大学把中国的高考分数作为入学标准。大部分学校还是需要其它的测试成绩,对中国求学者来说是这些是费时费钱的考试,一些考生甚至要花上一整年的时间着手准备。
北京希望为考生留学之路创造方便的一个原因是,高校的数量"供不应求",满足不了大学生数量的增长。如今中国应届毕业生的数量比美国要多,今年中国将迎来750万大学毕业生。国外的大学并不能解决这个问题。美国和其他英国国家的一些名牌大学已经实施了"中国学生比例制"。与德国的"女性比例制"鼓励增加女性职员的意思相反,这个规定是限制中国留学生的就读人数。不说将来,现在,庞大的中国留学生群体就已经超出美国顶尖大学的承受能力了。
(德国之声专栏作者泽林20年来在中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