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泽林视点:伦敦的东方建筑业主

Frank Sieren2015年3月11日

英国极力改善对华关系。德国之声专栏作者泽林认为,英中商务模式有望在全欧洲扩展。

Prinz William in China
图像来源: STR/AFP/Getty Images

(德国之声中文网)德语说“一拍两蝇”,汉语说“一石二鸟。”两种说法都适合描写威廉王子上周的访华之行。事关良好画面和有意思的生意。在北京,他与习近平主席神聊体育;在上海,亲临一部电影的首映式;在华南,骑一匹大象。这些画面并非威廉王子刻意所为,但颇符合中方礼宾需求。对伦敦来说,兹事体大。的确,对华关系亟需保养。因为,中国如今已是英国的建筑业主。

29年来,首位英国皇家成员再度踏足大陆中国,仅这一事实便足以说明,对伦敦来说,对华关系何等重要。1986年,英国女王访华。之后十年,交还英国直属殖民地香港事宜日益迫近。这期间,在北京现身自然会显得很不明智。其后,更不合适。3年前,英国首相卡梅伦在伦敦会晤达赖喇嘛。北京认为这是有意挑衅,遂在一段时间里怒气冲冲。最近一次则是北京对卡梅伦在香港学生骚乱期间明确表示站在示威者一边而愤怒,英国议会一个议员小组因此未获访港签证。

女王邀请中国主席访问

在这样的紧张关系背景下,双方采取某种小心翼翼的态度便很自然。若威廉王子将访华日期延后一年本来也不会教人惊讶。然而,双方显然都愿意、而且必须做生意。什么都没忘掉,什么都没原谅。但是,紧张关系就那么被放到了一边。因为,英国的基础设施已破败不堪,而伦敦没钱。中国则不仅有钱,而且还能又便宜又高质量建造。因此,卡梅伦先多次在北京现身,李克强总理去年则终于也飞往伦敦。英国虽不属于他首次欧洲之行的组成部分,但毕竟还算是李克强履新首年的访问国。而习主席上周也向客人威廉王子许了诺,接受女王的邀请,年内访英。要知道,女王已鲜少接待客人。

图像来源: Frank Sieren

中国已是英国的建筑业主。而且是同时提供银行融资的建筑业主。其余欧洲人—尤其是德国人该好好瞧瞧这一商务关系。这不仅是因为,这一商务关系也可能被其他欧洲国家所效法。在德国,北京更感兴趣于技术和专业知识,或收购企业;在英国,北京则投入建设,而且规模宏大:至2025年,北京计划向英国公路、铁路和电站投资1450亿欧元,这是2005年至2013年注入英国基础设施的中资的10倍,是德国对华年出口总额的两倍。

中国投资基础设施

但是,英国人为什么要让自己的公路、铁路和机场由中国人而不是德国人融资、建设?原因可能在于,我们(德国人)在机场建设和其他大型项目方面眼下已成全球笑柄。尽管税收创纪录,我们竟无法好好地维修我们的公路;再者,我们过于昂贵。建造基础设施,并且还能廉价融资,在这方面,中国人现在已经高出他人一头。反正,是他们的投资救了希思罗机场一命。而若非来自北京的资金,连接伦敦和曼切斯特的高速公路就不会继续扩建。

还有一个—虽出于另外的原因—德国全然退出的领域:核电。去年,中国总理李克强在访问伦敦时签订了多项协议。根据这些协议,中国将不仅参与融资英国核电站,而且,只要遵守英国安全标准,中国企业还将建造并经营核电站。也就是说,英国有意要用中国钱和知识全面更新。这一模式不仅在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多个国家奏效,而且也可能会很快在整个欧洲普及。

对全欧有示范效应?

中国与希腊早有接洽。在欧洲大国中,法国将首先嗅得商机。法国人和中国人之间早已开展了密集磋商。因为,法国也是财政拮据。去年年底,一个由位于华东省份山东的国营企业—高速桥路集团公司购得图卢兹机场49%的股权。该机场是仅次于巴黎、里昂和马赛的法国第四大机场。这好比中国人拥有了德国科隆/波恩机场50%的股权。这听来像是未来之歌。但是,德国财长朔伊布勒很快会喜欢上这样一个主意:让中国成为德国的总建筑业主,或至少让北京成为参与者。因为,价格效益比毫无问题,无论如何不会出现像柏林机场或汉堡易北河爱乐乐团音乐厅那样的昂贵的建设乱局。

德国之声专栏作者泽林20年来在中国生活

跳转至下一栏 DW热门报道

DW热门报道

跳转至下一栏 更多DW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