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泽林视点:南极争夺战

泽林2015年5月12日

中国在南极的活动越发频繁。德国之声专栏作者泽林认为,虽然这对环境不利,但就地缘政治而言,中国的做法可以理解。

Chinesischer Eisbrecher "Snow Dragon" oder "Xuelong"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

(德国之声中文网)来自中国的这对新娘和新郎紧紧依偎着,面带微笑,对准镜头。寒风刺骨,但能在此拍照留念,却也在所不辞。照片的背景是一只正跑过来的企鹅。也许它今后会对这目前还较为罕见的场景熟悉起来。到南极作短暂的旅行在中国越发成为了时尚。根据"国际北极旅游协会"的统计,去年有超过3300名中国人到南极旅行,比10年前多出10倍。自然这个数字还不能同美国相比,美国在2013年已有至少13000人到南极观光,但中国人对极地的热爱却日渐升温。

中国人到南极旅游的人数在增加,同中国政府越发感到这一地区具有的重要性一脉相承。去年年初,中国在南极的第4处科研基地正式开始工作,它取名"泰山"并计划工作15年。上月,一个有15人组成的小组圆满完成探险任务,从"难言岛"(Inexpressible Island)返回北京并带回积极信息,即这个位于南极无人居住的岛屿适合建立中国第5座南极考察站。由此中国赶上了已在永久冰层带进行活动的其他大约30个国家。中国第1个南极考察站命名为"长城"站,于1985年开始启用,比其他南极大国在那里建站晚了近30年。

本人作者泽林图像来源: Frank Sieren

中国在迎头赶超

习近平希望改变这一落后状况。去年秋季,他同澳大利亚签署了一个为期5年的协定,据此中国船只和飞机可在澳大利亚扩建后勤基地,为登南极做准备。几年后,将会有一艘价值3亿美元的新式破冰船起航南行。西方很多人对中国此举的用意心存疑虑,中国在南极的活动让他们深感不安。他们觉得,科研的背后还另有暗算:定是对原材料的渴望才让中国走上南极。这不完全错。全球最二大经济体怎样养活一个不久后即将拥有15亿人口大国的问题,有必要着手解决。而南极进入视野,正是时候。不久后,中国高达200亿吨位的船只将会在那里的海域捕捞南极磷虾。更重要的是南极地下可能蕴藏了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矿藏。

争夺影响力的棋局

但对中国的行为进行指责不免显得虚伪。所有国家都在觊觎南极的宝藏,否则,也不会在1959年出台旨在和平利用该地资源的《南极条约》( Antarctic Treaty)。最早一批只有12个签约国,目前这个数字已扩大到52个。该条约的有效期截止到2048年,在此之前,各国各就各位,做好充分准备,在全球性的大棋局当中扮演角色。而中国的出场意味着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登上了舞台,它让别人感到不安。就资金而言,无人可与中国匹敌。其他国家的南极科研基地面临经费吃紧的局面,而北京却在大举投入南极扩建。这又加剧了竞争。

考虑到南极的生态,人们希望《南极条约》不要终止。那里的动植物现在就已受到威胁。旅游带来的破坏尽人皆知。最理想的当然是,在复杂的领土争端开始前,所有人都放弃南极。不过这只能是一场梦想,因为南极的地缘战略意义实在太过重要了。

德国之声专栏作者泽林(Frank Sieren20年来在北京生活。

跳转至下一栏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跳转至下一栏 DW热门报道

DW热门报道

跳转至下一栏 更多DW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