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洪堡基金会的中国奖学金生

转载或引用务请标明“德国之声”<br>本站网址:www.dw-world.de/chinese 2004年6月15日

6月15日,德国总统约翰内斯•劳在位于波恩的旧总统府接见了本年度来自69个国家的950名洪堡基金会奖学金生及其家属。其中有来自中国的57名学者。德国之声记者来到现场,并采访了几位中国学者。

洪堡基金会

约翰内斯·劳在接见会上发表了讲话,并接受了往届奖学金生赠送的小礼物。

本年度参加洪堡基金会资助项目的57名中国学者中绝大多数人从事的是自然科学研究。在国内他们已经分别成为各自研究领域的学术带头人。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有机合成化学34岁的年轻教授龚流柱便是他们中的一位。

龚流柱在美国弗吉尼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毕业后他选择回到中国工作。很多人问他为什么不想留在美国工作。他回答说:“我觉得,国内的硬件设施和国家的投入对在海外学习的中国学者来说越来越有吸引力。我自己2000年回国,成为助理教授。2001年就被提拔为教授,2002年被批准为博士生导师,2003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国内为年轻学者提供了很好的环境与发展空间。如果国家一如既往地在学科领域采取这样的政策,那么会有越来越多的学者选择回国。”

龚流柱在评价洪堡基金会时说:“洪堡基金会为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的年轻人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我们不但在专业上进行交流,同时也进行文化上的交流。这座专业与文化的桥梁促进了世界的融合,对各个国家都是有益的。”

徐斌艳是参与洪堡基金会资助项目中为数不多的一位研究社会科学的中国学者。10年前她在德国奥斯纳布吕克大学获得教育博士学位。回国后她在华东师大工作,一直专心于中国各级学校教程制度改革的研究。

她说,中国人文社会学科的研究有比较扎实的基础,但是应该学会用国际眼光来反思现有的研究,以此实现更多的创新,所以国际学者之间的交流是十分重要的。在谈到中国的教育现状时,

徐斌艳说:“近5年中国的教育改革发展非常之快。教育理念已经实现了与国际先进国家同步,实践上还有些差距。教育研究者应该将实践中的经验上升为理论,用实践中得来的理论指导实践,解决实践中的问题。”

亚历山大.洪堡基金会创建于1953年,每年资助超过1800名世界各地的学者在德国进行学术交流活动。这些奖学金生都是不超过40岁,已经获取博士学位的科学研究人员。迄今为止,洪堡基金会已经为来自130个国家的23000多名学者提供了相互交流的机会。已经有35位受到过洪堡基金会资助的科学家获得过诺贝尔奖。

(芯里美)

跳转至下一栏 DW热门报道

DW热门报道

跳转至下一栏 更多DW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