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物价下跌——慢性毒药?

2014年1月12日

不出所料,欧洲央行保持指导利率不变。有经济学家认为,由于一些国家物价下跌,应避免通货紧缩的出现。另一些同行则认为,通货紧缩的风险被夸大,恐怕是想继续实行宽松货币政策的借口。

EZB-Turm Frankfurt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

(德国之声中文网)在汇丰银行首席经济师史蒂芬·金(Stephen King)看来,2014年,世界两家最大的央行--美联储和欧洲央行,可能面临一场极大的困境。他说,这是一个两难的抉择:"是随着实体经济的逐渐复苏而宣布慢慢结束货币宽松政策,还是面对通货紧缩的危险而继续货币宽松政策?"

通货紧缩的意思是,大多数商品和服务的价格趋于更低,而不是更高。乍一听上去,这颇令人费解。因为为抑制全球金融危机,大西洋此岸与彼岸的两大央行多年实行极为宽松的货币政策,为市场提供大量货币。按照理论,这应当会引起价格泡沫、投机和通货膨胀才对。然而,事实却远非如此。

价格下降

正相反:12月,欧洲商品和服务价格仅比一年前上涨0.8%。这远低于欧洲央行制定的2%的通货膨胀目标。设定2%的目标恐怕也是为了防范通货紧缩。更令人担忧的是:生产者价格已连续数月回落,如今比一年前的水平低1.2%。立陶宛、希腊和塞浦路斯的价格甚至全面回落。这些都是可能出现通货紧缩的先兆。

不过,为什么人们畏惧通货紧缩更甚于通货膨胀呢?物价下降对消费者来说不是件好事吗,为什么这么紧张呢?事实上,经济学家担心的是,通货紧缩带来的下行螺旋。首先,人们期待价格会下跌,因为暂时不购物也不投资。于是,企业减少产量,利润也就下降,这进而导致工人工资下调和解聘。随着个人收入萎缩、失业率上升,整体需求下降。这一过程会愈演愈烈,方向只有一个--向下。

德国商业银行首席经济师克莱默(Jörg Krämer)图像来源: Commerzbank AG

只是借口?

要抑制通货膨胀,央行的法宝是让货币升值。但要避免通货紧缩,在货币政策手段上就没什么高招了。毕竟,指导利率降到零点或者接近零点,就无法更进一步了。但德国商业银行首席经济师克莱默(Jörg Krämer)认为,通货紧缩的风险被高估了。"我觉得通货紧缩这个概念被严重滥用,被当作实行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借口。"

克莱默说,真正的通货紧缩仅发生过一次,是在1930年代的美国。"即便日本的通货紧缩也并非所声称的'失去的十年',因为日本的经济也在增长,而且与美国程度相当。"他说,部分南欧国家目前价格水平走低,是相对于债务危机前经济繁荣的自然调整。价格下跌甚至符合这些国家的愿望,因为可以由此重塑竞争力。

掩饰问题

这位商业银行首席经济师认为,很明确,"投资银行和央行滥用所谓的通货紧缩危险,来继续推行其不负责任的扩张性货币政策"。恰恰对意大利这样不愿或没有能力改革的国家而言,这是一个把责任推卸给欧洲央行的好机会,而不必靠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他们用宽松货币政策来遮掩问题,以抑制通货紧缩为理由。"克莱默对德国之声表示,这等于是"用鬼王赶鬼"。

作者:Rolf Wenkel 编译:苗子

责编:李鱼

跳转至下一栏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跳转至下一栏 DW热门报道

DW热门报道

跳转至下一栏 更多DW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