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现实不容乐观”

2011年11月16日

全球减排交易要为缓解气候变化出力。不过,“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气候项目负责人蕾吉娜•君特认为,人们对国际气候贸易寄予的期望至今尚未如愿以偿,现实不容乐观。

Regine Günther, Leiterin des Klimareferats vom WWF +++WWF/Regine Günther+++ 08.11.2011
“世界自然基金”会气候项目负责人蕾吉娜•君特图像来源: WWF/Regine Günther

谁排放温室气体,谁就得付钱。人们指望利用这一原则来拯救气候。然而,政治家们并没有都遵守这个原则。这一理念说来简单,但在实际当中,它却是一个复杂的政治和经济架构。以二氧化碳、甲烷和其它有害气体形式出现的温室气体,加速全球气候变暖。为了缓解气候变化,世界各国无论工业生产,还是交通,都不能再继续释放这些气体,而且越快越好。因为,如果大气层二氧化碳过多,总有一天会威胁到人类的生存。问题在于:只有要掏钱了,“肇事者”才会行动。

国际排放交易就是为了达到这一目的。1997年的《京都议定书》,使温室气体成为要花钱购买的商品。这种允许在一定时间内排放一定数量二氧化碳的权利的书面形式,即所谓的排放证书,需要花钱购买,并可以进行交易。


任何温室气体“排放者”都可以自己决定,是最大限度排放所允许排放的温室气体,还是试图通过过滤等方法,减少排放。减排后剩余的排放权可以出售给他人。通过这一方式,形成了一个排放权交易市场。市场上排放证书的总量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少。其逻辑是:随着市场上减排证书的减少,价格也会越来越高。这样可以促使企业为避免排放二氧化碳进行投资,即便是只能从长远来降低成本。


欧盟希望通过减排交易,实现其对《京都议定书》的义务,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不过,排放证书是在全球范围进行交易,发展中国家也不例外。对发达国家来说,在这里保护气候成本要低得多。因此,洁净能源交易变得不那么干净了。“世界自然基金会”气候项目负责人蕾吉娜•君特女士接受《德国之声》记者的采访,谈到了减排证书交易的问题。

德国之声:君特女士,欧盟内部的减排证书交易已于2005年开始。到现在为止成效如何?

荷兰北部的工厂浓烟滚滚图像来源: CC/johan wieland


君特:“世界自然基金会”从一开始就支持欧盟引入温室气体减排交易。一方面是因为:从减排交易的基本原理来看,确定二氧化碳排放的绝对“上限”是完全必要的,而且从环境角度来看也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另一方面,目前还无法实施直接对温室气体的排放征税。虽然经济界原则上同意引入减排交易系统,但他们却坚决拒绝对二氧化碳的排放征税。此外,一个关键的正确步骤是,决定从2013年开始对能源企业的排放证书进行拍卖,而不是像现在那样免费提供。人们已经可以看到,这一改变带来的影响:从2012年开始,计划中新建的燃煤发电厂比过去大大减少。


德国之声:从2012年起,所有在欧洲起飞和降落的航空公司,也要被纳入到减排交易之中。但是美国却试图通过立法禁止把美国航空公司纳入其中。您怎么看待这一做法?

君特:我们积极评价欧盟的这一措施。交通是增长最快的排放行业。美国迄今为止没有能够使本国企业提高能源效率。美国的政治结构决定了全球性问题的解决往往要成为个别利益的牺牲品。然而,如果欧盟在这个问题上让步,那就再也休想指望日后再做努力。欧盟必须保持强硬。

德国之声:那么,世界其他地方的情况如何?有没有和欧盟类似的减排交易区?

君特:中国打算从2015年开始在六省实行一项减排交易法律。澳大利亚也刚刚给二氧化碳的排放制定价格,而韩国也在讨论是否引入减排交易。如今,许多工业国家已经认识到,如果不想落入气候变化失控的境地,必须避免排放。


德国之声:通过排放交易,温室气体的排放变成了有价之物,企业可以把它纳入其成本核算当中。是不是这样一来,自然也有了实际的金钱价值?


君特:不都是如此。不过,我发现从实行排放交易以来,一些企业中,上到董事会、下到门卫,都在谈论碳排放问题。和过去不一样了。排放交易在逐渐改变人们的意识。

通过“清洁发展机制”(CDM),企业可以购买来自新兴工业国家及发展中国家气候保护项目的减排证书。这是一种有利可图的交易,但是也为诈骗提供了可乘之机。一个例子是温室气体氟立昂-22的排放权。这种气体产生于冷却剂的生产,是地地道道的气候杀手,比二氧化碳厉害11700倍。所以,只要减少这种气体,就可获得排放证书。工业国家早已禁止生产这种气体,新兴工业国家可以继续生产到2040年。所以,中国和印度仍然大量生产氟立昂-22,然后再把它消除掉。原因是,出售以此而获得的排放证书,其收入远远高于出售氟立昂气体本身。

肯尼亚人开始意识到植树的重要图像来源: CC/Victor Ochieng


德国之声:一些批评者把“清洁发展机制”称作“赎罪交易”。说得有道理吗?

君特:这方面一直有争议。尽管有顾虑,但“世界自然基金会”仍支持“清洁发展机制”的引入。我们希望,这一机制是促进从北到南进行技术转让的一个良好手段。实际情况相当严峻:我们看到,在实行了10年之后,技术转让的开展少之又少。相反,许多已进行的项目,虽然利润可观,但对气候保护没起到什么作用,相反对环境造成额外的损害。因此,必须从政治层面上作出改善。


德国之声:问题是不是在于,正因为工业国家可以出钱购买排放权,所以根本就没有减排的积极性?


君特:如果欧盟内部只有一定数量的排放证书,谁要排放,就必须有证书,那么,对企业来说,就只有两种可能:要么购买排放证书,要么自己减排。如果排放交易成为一个封闭的系统,也就无法购买排放自由。


德国之声:排放交易会在南北国家之间建立气候公正吗?


君特:对此,我们持肯定态度。例如:德国政府将来所有出售排放权获得的收入,都用于国内外的气候保护措施。无庸置疑,我们必须支持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家保护气候。

采访:Nele Jensch
责编:当远

跳转至下一栏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跳转至下一栏 DW热门报道

DW热门报道

跳转至下一栏 更多DW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