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生产转移-德国就业市场雪上加霜

转载或引用务请标明“德国之声“本站网址:www.dw-world.de/chinese 2004年10月23日

为赢利计,越来越多的德国企业将生产线转移至工资水平较低的国家和地区。美国波士顿咨询集团公司估计,这一趋势将使德国就业岗位减少25%。如果此项估计不虚,则德国本已十分严峻的就业市场形势将更为不堪。

前景堪忧的德国劳动市场发展如蜗牛行。图像来源: dpa

10月22日,美国波士顿咨询集团公司(BCG)公布一份研究报告。根据该报告,在最严重的情况下,至2015年,德国有可能失去200万个就业岗位。该报告指出,对这一发展,许多人还完全没有意识,“关注这一趋势的只是少数人”。至于如何解决这一问题,BCG提出建议,必须实施新的就业模式以及放弃加薪等措施。此外,还必须在开创性领域和服务业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否则,失业问题将越来越严重。

多数德国人掉以轻心

根据德国阿伦斯巴赫(Allensbach)民意调查所的一项问卷调查结果,虽然64%的德国人认为,许多企业将转移其生产基地,而且,其中62%的人预计,转移生产的企业数量将继续增加,但只有40%的人认为,德国作为工业大国的地位会因此受到严重影响。波士顿咨询集团公司(BCG)就此指出,绝大多数德国人对这个对未来至关重要的问题掉以轻心。

前景堪忧

BCG首席执行官斯特吕文指出,德国企业转移问题还刚刚是个开始。根据BCG的统计,从1997至2003年的短短6年内,来自东欧和亚洲地区的进口翻了一番,占德国工业生产总量的 6%。企业转移的速度和规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产总成本和各产品本身的“转移性能”,就此而言,各产业受到“转移”的影响不尽相同。此外,对风险的考虑,供货市场的交货速度及其结构也在企业的转移战略方面起重要作用。

最易成为转移对象的是基本实现了标准化、劳动密集型、便于运输、对其交货时间和风险因素容易加以控制的产品。例如,电子产品和沙发等。讲求多样性的产品,比如汽车座椅、食品、药品等未来也能继续在德国生产,并且具有竞争力。但象电冰箱、鞋类和电视机等一类产品不久将几乎只在东欧或亚洲生产。

如何应对

德国国内生产一台电视机的成本为251欧元,中国是190欧元;远东地区的工资水平只及德国的六分之一;零部件的成本不到德国同类品的一半。斯特吕文就此表示,越来越多的产品将在亚洲生产,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德国境内“斤斤计较好”的消费观更加强了这一趋势。

BCG(波士顿咨询集团公司)认为,创新和劳动条件的灵活性是制止或延缓就业岗位转移的先决条件。此外,德国政府应当继续允许开放低薪领域,并发动教育攻势。首席执行官斯特吕文表示,德国当然不能考虑将工资降至中国水平,但周末工作、工资与业绩挂钩以及放弃增薪等等却已势在必行。

近期卡尔施塔特连锁商场和欧宝汽车公司等大型企业传来的危机消息可以被看作是德国亟需实施这些措施的反证。这两大企业的生存危机以及不久前戴姆勒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和目前大众汽车公司的劳资纠纷的最大原因无一不是德国劳动成本过高。

然而,病因虽已大致确定,改革的“猛药”也已开出,但鉴于德国的福利社会性质及传统习惯使然,施猛药云云又谈何容易?

(凝炼)

跳转至下一栏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跳转至下一栏 DW热门报道

DW热门报道

跳转至下一栏 更多DW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