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生成式AI打击民主?唐凤:公民参与强化民主韧性

黄文铃 采访记者
2025年11月16日

台湾无任所大使唐凤10日受邀至首届“柏林自由会议”演讲,以幽默口吻譬喻,锻炼民主并不容易,整个社会就像在一间公民健身房运动,不能完全仰赖AI机器人帮忙举重,“它也许举得很棒,但我们的公民肌肉会萎缩。”唐凤呼吁公民一同参与社会讨论、找出共识,化冲突为力量。

图为参加“柏林自由会议”的唐凤
唐凤表示,台湾在实现与巩固数码民主方面,最成功的是彻底透明与多元宇宙的技术,以及全民参与共同应对假消息的方式。图像来源: Wenling Huang/DW

(德国之声中文网)在首届“柏林自由会议”上,台湾首任数码部部长唐凤以“众人,我们所有的人,就是超级智慧”为题演讲,并与“整体韧性”(Holistic Resilience)组织会长艾哈迈迪安(Ahmad Ahmadian)、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会长(National Endowment for Democracy, NED)威尔逊(Damon Wilson)共同进行专题讨论。

唐凤在演讲中直言,数码时代社群媒体为了最大化点击率,以激怒带动互动,透过演算法放大情绪,社群动态墙成了一座肾上腺素工厂,而这样“信任破碎”的环境正好为威权政体所使用,加上如今生成式AI盛行,情况更加恶劣。

但唐凤认为,问题不在讨论该停用或加速使用AI,而是要主动拿回掌控权,让AI的设计帮助冲突极化的各方,找出交集。她举例,十年前UBER进入台湾,引起社会激烈争论,当时台湾使用一套Polis系统,在三周内找出全民都能接受的政策选项。“这个演算法现在已经在全球广泛使用。”

会前唐凤透过电子邮件接受德国之声专访,她在专访中也多次强调要减少假消息、网络上对立极化问题,AI科技能作为辅助工具,但公民参与才是关键。

以下是完整专访内容:

德国之声:自从去年卸任数码部部长后,较少听到您的公开消息,直到您今年六月公布,加入牛津AI 伦理研究院的加速学人计画(Accelerator Fellowship Programme)。可否请您谈谈这份工作您的角色,与实际工作内容?如何透过这个计画,将台湾多年来的开放政府与AI运用成果等经验,分享给国际社会?

唐凤:身为牛津大学 AI 伦理研究所的资深加速学人,我与同事们一同推广“台湾模式”的数码民主经验。我们透过像“关怀六力(6-Pack of Care)”这样的实作理念,将公民关怀(civic care)的精神具体融入 AI 治理之中。

此外,我也分享 vTaiwan 等公民参与平台的实际经验,说明如何在公共讨论中降低对立、让更多人有机会参与决策。这些成果明确指出,以多元宇宙(Plurality)为基础的民主模式,是回应人工智能伦理、政治与社会挑战的最佳途径。

德国之声:您2016年担任政务委员以来,包括首位数码部部长近两年的任期,不断推动台湾数码经济、AI产业方面的发展。谈谈在您这段政治生涯里,您觉得改变台湾政治生态或是政策方面,最大的突破?留下的legacy或改革成果,最让您觉得骄傲的部分?

唐凤:我们最大的突破,是具体展现出一种新的治理哲学——这也是我在柏林自由週演讲的主题:“众人,我们所有的人,就是超级智慧(Superintelligence)”。

我们最早透过 vTaiwan 落实这项理念。这个由公民科技社群共同打造的参与式平台,运用像 Polis 这样的 AI 工具,将原本分歧对立的政治辩论,转化为找出参与者的共识。举例来说,过去我们在讨论Uber 是否应进入台湾这类复杂议题时,vTaiwan便发挥了关键的作用。

疫情期间,这个模式尤其展现出强大的力量。我们迅速动员公民科技社群,推出口罩地图,以及兼顾隐私的接触者追踪系统,并以“幽默胜于谣言”的策略对抗假信息、强化公众信任。这证明了以人民为主体的回应方式,比从上而下的全面封锁更具韧性,也让政府在 2020 年仍维持超过七成的支持率。

我真心为这场公民与政府共同推动的改革运动感到自豪。之所以能有这样的成绩,来自我们早期打下来的基础,例如公开逐字会议纪录以落实彻底透明,并将宽带网络视为基本人权。

我认为,(在我任内)真正重要的legacy,不是过去曾执行过的某项专案,而是建立起这套有韧性的模式:信任人民,让大家一起共创科技。

德国之声:过去您不论以政委或数码部长的身份,曾于多个领域,参与并推动许多国际上的团结合作,例如资安联防与经贸谈判等。想请问其中德国与台湾的数码合作,著重哪些领域?包括哪些具体实例?

唐凤:台湾与德国的数码合作,著重于民主与韧性,面对全球挑战,特别是数码威权主义的压力,彼此相互支持。

我主要的工作重点,在于推动数据公益(data altruism)与资安意识方面的交流。这也是德国前教育部长施塔克-瓦青格(Bettina Stark-Watzinger)2023年访台时,我特别跟她讨论的议题。

我们希望藉由分享像“总统杯黑客松(Presidential Hackathon)”这样的公民参与经验,推动对社会有益的创新。这项合作的核心精神,在于透过开源协作与公民科技,深化我们共享的民主价值,强化两国的数码与社会韧性。

唐凤在“柏林自由会议”的演讲中表示,数码时代社群媒体为了最大化点击率,以激怒带动互动,透过演算法放大情绪,社群动态墙成了一座肾上腺素工厂,而这样“信任破碎”的环境正好为威权政体所使用。图为“柏林自由会议”上的小组讨论。图像来源: Wenling Huang/DW

德国之声:近年民主国家遭受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随著AI技术日新月异,假消息传播、深伪影片等,使得查核事实更加困难,社会冲突对立极化更加高涨。网络上有句话是说:“用魔法打败魔法。”就您的观察,有哪些数码科技,能够遏止上述现象,保护民主制度不因此遭受崩坏?

唐凤:面对如今深伪技术、假消息与社会对立极化等挑战,台湾透过全民共同参与,以速度、幽默与公民共同合作,强化民主的韧性。

我们在“黄金一小时”内迅速回应、反驳假消息,避免这些错误信息扩散流传。我们的做法是,将政府的更正资讯,做成有趣、容易分享的迷因,以幽默战胜不实谣言。

最关键的是,我们不靠审查制度的手段,而是仰赖台湾健全的公民社会查核网络,像是“Cofacts真的假的”这样的可疑信息查证平台,透过群众协作,在常用的社群平台实时验证不确定真假的信息。

此外,我们也透过推动媒体素养教育,发展像公共政策网络参与平台,与公民共同推动的《打诈专法》,持续强化台湾民主的免疫系统。这些数码工具有助于让意见相左的民众找到共识,而非分歧加深扩大,导致更极端的社会冲突。

德国之声:自从AI成为最新的发展趋势,正反两方便一直争论不休。您个人认为,AI科技是自由民主的帮手,或是专制政权的帮凶?

唐凤:当我们以“多元宇宙”与共同协作学习的角度来看待AI,AI就成了一种深化民主、而非破坏民主的强大工具。我认为AI是一股正面的力量,也是最佳的“倾听工具(listening tool)”,能够强化人的自主性,但不会予以取代。

举例来说,AI演算法可以被设计成连结不同意见的工具,放大那些寻求共识的声音,而不是助长对立。如今社群媒体追求流量的做法却反其道而行。

公民AI(Civic AI)同样对推动协商式民主至关重要,例如“对齐大会(Alignment Assemblies)”这类运用AI技术的计划,确保每一位公民(而不是最吵闹的那些人),都有公平参与政策讨论,与共同治理AI的机会。

这种强调完全公开透明与集体智慧的方法,能将公共议题或网络争议所产生的高度对立与情绪,转化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就像地热一样),用以共创、推动社会正向变革,一同寻找更好的解决方案

德国之声:包括您这次来柏林参与“柏林自由会议”,过去您也参与过多项国际会议,呼吁台湾对抗数码威权的经验与做法,能够让其他民主国家作为参考。包括抵挡来自中国的网络攻击等,就您的观察与分析,台湾近年有哪些实行方针与做法,最得以实现并巩固国家的数码民主?值得其他国家借镜?

唐凤我认为台湾在实现与巩固数码民主方面,最成功的是彻底透明与多元宇宙的技术,以及全民参与共同应对假消息的方式。

刚才说过我们使用像vTaiwan、公共政策网络参与平台,这些平台透过Polis技术,从不同立场的意见中找出共识,这一个步骤对修复社会分歧至关重要。而这样的做法完全不同于过去“赢家全拿”的政治流程。

同时,我们也透过快速、透明的回应,以及“幽默胜过谣言”的策略,帮助民众抵挡由威权主义势力操控的认知战。利用开源技术促进真实对话,并以公民幽默建立数码韧性与公共信任,台湾才能在数码时代持续引领民主治理的发展。

德国之声:台湾的数码韧性,近来成为讨论的热门话题。德国ARD电视台日前甚至派一组记者亲赴台湾做相关的专题。就您观察,提升全民数码韧性方面,哪些台湾已经做出成果,哪些部分还要继续加强、有可能成为漏洞?

唐凤:台湾的进步,建立在全民数码韧性上,包括快速回应的能力、产业具有稳健基础以及社会的凝聚力。

在通讯基础建设上,我们已经完成多重网络备援机制,并在重要地点很快部署了低轨卫星通讯设备,确保重大网络攻击或地震等天然灾害发生时,通讯不会因此中断。

同时,我们也以国内的社会韧性为傲,透过开源平台与公民社群的协作,我们能以公民社会的合作来对抗假消息。不过,为了更加强社会韧性,我们还需要持续强化产业的转型,推动各行各业数码升级,同时完善AI应用的法律与政策环境。

我们必须确保新兴技术的使用,既合乎伦理也能兼顾包容。其中包括提高女性研究人员的比例,并普及社群媒体素养教育,让每一位公民都能具备资讯判读力。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让数码韧性深入人心,成为公民共同的力量。

德国之声致力于为您提供客观中立的新闻报导,以及展现多种角度的评论分析。文中评论及分析仅代表作者或专家个人立场。

DW中文有Instagram!欢迎搜寻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浅出的图文与影音报道。

© 2025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

越刷社交媒体,我们越……?

01:54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跳转至下一栏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跳转至下一栏 DW热门报道

DW热门报道

跳转至下一栏 更多DW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