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疫情加剧德国药品供应瓶颈?

2020年3月7日

在新冠病毒疫情爆发之前,德国和欧洲的药品供应链就有很多薄弱环节。这些“短板”反映出这一领域的体制性问题,已不仅仅是过分依赖中国这个生产基地。

Symbolbild Tabletten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

(德国之声中文网)不久前,德国负责监管药物和医疗制品的联邦医药产品局(BfArM)证实,共有239种药物在德国全国都"无货"。那是在去年10月,人们还从未听说有一种叫"新型冠状病毒"的东西,很多人连武汉在哪里都不知道。

现在,联邦医药产品局公布的最新名单上,有277种药物列为供货困难,其中包括一些抗生素、止痛药和抗抑郁药等常用药。而目前出现的短缺状况很容易变得更糟糕,即便没有新冠病毒疫情的冲击也可能酿成问题激化。

依赖中国

在新冠疫情爆发前,数字暴露出来的问题就已经显而易见。全球范围仿制药(generics,无须支付专利使用费即可生产的药物)使用的90%的有效成分都是在中国生产的。而即便在受到专利保护的药物中,也有50%需要使用中国生产的原料成分。

不仅是药物成分,越来越多的仿制药都是在亚洲生产的,特别是在印度。还有很多制药生产线外迁到了东欧国家。这涉及到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医疗保险公司的统一议价制度。德国最大的几家法定医疗保险公司与制药企业之间定期协商药品价格,药企可通过承诺优惠价格成为医保支付的指定供应商。

图像来源: DW/A. Carthaus

医保公司和患者由此可享受低价药物,但在生产成本压力之下,药企会将生产线转往劳动力更为廉价的外国。德国最后一个生产抗生素的大型药厂在大约两年前关门。

供货链横跨欧亚

药物生产是"长线作业",有时从下订单到供货需要14个月时间。许多药品在西欧的唯一一道工序是最后的包装,而药物的有效成分则来自遥远的中国。

疫情最严重的中国湖北省有大量制药代工企业。据德国制药工业联合会(BPI)的统计,德国市场上136种药物的有效成分都来自湖北药企。尽管药品生产链是经过严密组织的,但在长时间受到外部压力的情况下,它也是脆弱的。

比如从上海到鹿特丹的船运货物,路途需要4周时间。一旦出现问题,并不会立即让人有所感觉。瑞士仿制药生产商联合会的负责人穆勒(Axel Müller)表示,供货商一般会有3个月用量的库存,以应付意外紧急情况。

因此法国制药行业专家伯特勒(Eric Bouteiller)指出,只有发生"断供"超过半年以上,才会在欧洲引发严重的问题。罗纳·贝格咨询公司的专家则告诉德国之声,在新冠疫情之下,供应链不够透明可能带来问题。"如果情况不好转,中国和印度药企的有效成分库存也会告罄,因为他们要优先供应国内市场。"

德国联邦医药制品局的发言人波默(Maik Pommer)表示,对德国所需要的药品来说,湖北并不扮演关键的角色。

绿党建议:让制药生产线回归欧盟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A. Deder

吸取教训

即便如此,最新修订的法律规定,如果出现任何短缺,制药企业和批发商必须及时报告联邦医药制品局。但尚不清楚的是,该机构是否有权对一些紧缺药物下令禁止出口。按照目前的体制,紧缺药物还是可以被出口到其它国家,因为这些药在德国的价格比很多其它国家低。

因此,就有可能出现德国医院和消费者亟需的药物却被出口的现象。在巴伐利亚州埃尔朗根(Erlangen)经营一家医院附属药店的德尔耶(Frank Dörje)看来,这是"体制性问题"。新冠疫情肯定会掀起更多有关如何解决药品短缺、以及如何避免这一问题的讨论。

德国绿党在一份政策文件中建议,创造条件吸引企业将部分药物有效成分的生产线迁回欧盟。但目前就这一思路还没有如何具体实施的计划设想。

 

跳转至下一栏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跳转至下一栏 DW热门报道

DW热门报道

跳转至下一栏 更多DW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