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之声中文网)存在特定宗教团体受社会敌视现象的国家数量有增无减。这是皮尤研究中心最新一项调查研究得出的结果。该项研究调查了198个国家的宗教政策及实践情况。结果显示,从2007到2017年,人们因宗教信仰遭受暴力的国家数量从39个增至56个。
在德国,敌视宗教现象也已司空见惯。依据2018宪法保护报告,去年,登记在案的具"宗教-意识形态动机"的刑事犯罪行为虽大幅减少,但仍达453起。2017年,其数量是907。
难民营成危险之地
德国国内,避难申请人住处也成为宗教暴力场所。普世难民援助组织--"无神论难民"(Atheist Refugee)负责人施泰纳(Dittmar Steiner)指出,难民营里的暴力现象十分严重,"公开表示不信神的人总会被殴"。
根据名为《对全球宗教迫害增加现象的更精确观察》(A closer look at how religious restrictions have risen around the world)的这一皮尤研究报告,存在此类宗教敌视现象的欧洲国家2007年是4个,至2017年已增至15个。
反犹主义增加
成为牺牲品的不仅是无神论者,还有各种宗教的信徒,其中包括不同教派的穆斯林、基督徒以及犹太人。阿马迪奥·安东尼奥基金会(Amadeu-Antonio-Stiftung)的艾斯霍伊尔(Florian Eisheuer)证实了这一情况。艾斯霍伊尔是该基金会反对反犹主义行动周活动的负责人。他表示,多年来,犹太人就一直指出,他们在德国国内的处境恶化,"大多数人认为,情况还会更糟"。
艾斯霍伊尔提到了比勒菲尔德大学2017年4月公布的名为《犹太人对德国国内反犹主义前瞻》的一份研究报告。根据该研究报告,70%的受访犹太居民担心,因难民中的反犹太主义倾向,德国国内反犹主义还将增加;与此同时,84%的受访者表示,即使没有难民,反犹主义也是德国的一个问题。
在国家层面,借助法律及行政手段,对宗教团体的限制和禁止也趋于严峻。皮尤中心的报告指出,从2007至2017年,实行相关限制的国家数量从40个增加到了52个。中国、俄罗斯、印度尼西亚和沙特阿拉伯也属于这样的国家。
在中东和北非,国家对宗教团体的迫害现象尤其严重,增幅达72%。皮尤中心称,除黎巴嫩外,该地区所有20个国家均特别推崇某个宗教,在其中的17国,伊斯兰是国教。
世俗化倾向
然而, 在国家规定宗教信仰的同时,公民中对宗教及其神职人员的怀疑态度似乎也在增加 。普林斯顿大学研究网"阿拉伯晴雨表"(Arab Barometer)的一项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阿拉伯世界,世俗化趋势增强 。
受英国广播公司BBC委托于今年6月进行的民意调查结果基于11个阿拉伯国家的2.5万多居民的表态。除也门外,从2013至2018年,定义自己是"非宗教" 的居民比重在所有这11国中呈增势。
这一趋势最明显的是突尼斯。2018年,该国三分之一的民众称自己"非宗教",而在2013年,其比例尚为10%。在摩洛哥,其比例从4%升至10%;在利比亚,从10%增至25%;在阿尔及利亚,从7%提高至12%。在伊拉克、约旦和巴勒斯坦地区,这一趋势则几乎不存在。
或许, 这一现象也能解释皮尤中心研究报告确认的一个积极趋势:2007年至2017年,"跨宗教冲突和暴力"现象在全球范围减少,2017年,发生不同宗教团体之间冲突的国家是57个,比2007年减少了34个。
宗教信仰的世界是多元多彩的。在德国汉诺威工业博物馆展出的一组图片就生动形象地再现了这一点。
图像来源: LWL-Industriemuseum Dortmund/Brigitte Kraemer“鲁尔区的多样化宗教信仰”是女摄影师Brigitte Kraemer这组涉猎丰富的图片作品的主题。在汉诺威展出的这一图片展览将持续到6月30日。这幅作品展现的是鲁尔区小城赫尔纳(Herne)的一场叙利亚东正教弥撒仪式。
图像来源: LWL-Industriemuseum Dortmund/Brigitte Kraemer1900年前后,在很多鲁尔区城市里陆续建起了大型的犹太教堂。不过后来全部遭到纳粹暴政的摧毁。经过对犹太人的屠杀和迫害,到1945年战争结束时,这里的犹太生活印迹几乎荡然无存。在过去几十年里,由于不少东欧犹太人移民德国,犹太教会的规模几乎恢复到了二战之前的水平。
图像来源: LWL-Industriemuseum Dortmund/Brigitte Kraemer相比之下,穆斯林群体的人数则要高出数倍。据北威州统计,在莱茵河和鲁尔河流域生活着150万穆斯林,其中大部分都聚集在鲁尔区。50年前,最早的一批伊斯兰教移民来到德国时,只能在不起眼的临时性礼拜场所里进行祈祷。如今,已经有不少新建的代表性清真寺在相当显眼的地段拔地而起。
图像来源: LWL-Industriemuseum Dortmund/Brigitte Kraemer这位Mescid-i Aksaa清真寺的伊玛目可能正在准备周五礼拜活动上的祈祷词吧。德国的清真寺以及伊斯兰教社团除了要履行神职义务之外,还扮演者重要的社会角色:这里是穆斯林结识教友的好去处,也可以成为跨宗教交流的场所。
图像来源: LWL-Industriemuseum Dortmund/Brigitte Kraemer在所谓的忏悔日进行队列游行,这一天主教习俗已经有1500多年的历史。人们在播种之后、收获之前,祈祷上帝赐予田间作物茁壮生长、开花结果。如今,教徒们祈祷的内容更广泛了:“庇佑万物”,包括人人有工作有饭吃、天下太平,以及对人类生命的尊重。
图像来源: LWL-Industriemuseum Dortmund/Brigitte Kraemer整个鲁尔区目前一共存在大约150个不同的教会和宗教社团。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全球化带来的外来人口激增。如图就是在哈廷根的一座印度教寺庙(Sri Varasithi Vinayagar Tempel)。
图像来源: LWL-Industriemuseum Dortmund/Brigitte Kraemer2002年,印度教社团在威斯特法伦地区的城市哈姆建造了Sri-Kamadchi-Ampal寺庙。这是全欧洲最大的南印度建筑风格(Dravida)的寺庙。在一年一度的寺庙节上,这里都会吸引来自欧洲的成千上万名信徒。在德国一共生活着大约10万名印度教徒,类似的宗教敬拜场所目前已经超过40处。
图像来源: LWL-Industriemuseum Dortmund/Brigitte Kraemer相比之下,锡克教徒的辛格大会(Singh-Sabha)就较为“年轻”了。1873年,在印度旁遮普地区,这一宗教改革运动兴起,锡克教的祈祷和讲学场所被称作Gurdawara ,即“通往古鲁的大门”。古鲁是锡克教的“导师”。如图是德国摩尔斯(Moers )的锡克教礼拜堂,这里也是教徒们聚会交流的场所。
图像来源: LWL-Industriemuseum Dortmund/Brigitte Kraemer在德国一共生活着13万亚裔佛教徒,以及12万欧洲本土佛教徒,他们当中又分不同教派。杜塞尔多夫这座佛教寺庙前,一名僧人正在敲钟。佛寺的名称“EKŌ”代表的意思是“佛光普照”。
图像来源: LWL-Industriemuseum Dortmund/Brigitte Krae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