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移民促进德语演变

Julie Gregson2007年12月10日

在多元文化的德国城市地区,德语已经形成了其自己新的语法同节奏的变异,而促成这种变异的是那些有着各种种族背景的年轻移民以及一部分年轻的德国人。德国之声中文网综合报道如下:

移民使德语产生变化图像来源: AP

语言学家认为,害怕这种口语化的“混合语”威胁到标准德语有些杞人忧天,但这些新的语言足以对人们习惯的语言方式构成冲击。

伊朗后裔阿玛德和他的家人移居到柏林的Wedding(一个移民聚居区)之后,就首次遭遇到了这样的问题。他9年前来到德国并且参加了一个德语班。今年20岁的他可以毫不费力的将语言从一种方式转换到另外一种方式:“当我和其他在这个区的年轻人在一起的时候,我的语言就发生了分裂。我可以用一种或者另外一种方式说话,它是独立于其他语言的,它就像我们自己的语言,而一些在这个区长大的德国人也用这种方式说话。”

“我们的说话方式是和我们的母语有一定联系的,在阿拉伯语中我们仅仅只说‘来’,这与标准德语中将动词放在句末的方式是不同的。这完全是自动自发完成的。”阿玛德说。

在柏林的一些贫民区,听到年轻人快速的用他们自己的语言交流并不是什么奇特的事情,但这一切并不仅仅局限发生在德国的首都。乌布塔尔的语言专家维泽教授表示,这种现象也发生在德国的其他城市,从里根斯堡到汉堡。

在维泽教授看来,在一定的背景之下,这些德语根据上下文省略了一些介词或者其他句子成分等,使得语法更加的“简洁”。比如说,他们不说“Ich gehe in die Schule”(我去上学),而是说,“Isch geh Schule”,不说“Ich bin im Görlitzer Park”(我在格利茨公园),而是说“Isch bin Görlitzer Park”。

这些语言也经常以阿拉伯和土耳其语的形式出现,比如说Yalla(阿拉伯语“让我们走吧”)和Wallah(阿拉伯语“真的”)以及lan,它是土耳其语“ulan”的缩写(常意味着“小伙子”或者“花花公子”)。欧洲其他地方也出现了这种现象,英国、瑞典、丹麦和荷兰的移民聚居区这种现象很常见。这些新生语言有一些共性,就是有一些节奏,也许这一切都和音乐有一定的关系。

这种现象第一次引起德国人的重视是在1995年,土耳其出生的作家Feridun Zaimoglu所著的Kanak Sprak 一书中,提到了这种被描述为“地下代码”的俚语。Feridun Zaimoglu以表现在德国长大的移民子女的生活著称,20世纪60年代中期他随父母来到德国,深受两国文化的双重影响。他的小说融合了不同的俚语,语言生动活泼,内容丰富,小说风格独特。

而在过去的几年中,更多的这种德语使用方式出现了,一些电影,比如说,土耳其功夫小子(Kebab Connection)和Süperseks都体现了这样的特点。

有人担心这种带有民族风格的德语会影响到德国的主流社会,虽然这种语言能起到搞笑的作用,可往往使用者都没有受到过良好的教育。这是非标准的德语,往往与少数民族有关。但其实这种混合语言往往应该被更加正面的对待,它目前的存在方式更像是一种地方方言。

不过阿玛德也指出,他的一些同龄人,只会讲这种混合语,他们的德语没有什么机会提高。维泽教授认为,这种情况不会对德语构成什么影响,而只是会影响这些年轻人自身:“他们无法融入社会,也无法提高职业技能,这是一个大问题。”

跳转至下一栏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跳转至下一栏 DW热门报道

DW热门报道

跳转至下一栏 更多DW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