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只眼看德国-老外眼中的德国
2002年8月23日柏林正在举办一次别开声面的展览---关于在一个多元化社会里关于宽容和理解的思考。十个身居德国的老外在摄像机的记录下,描述了他们眼中的德国文化和德国人。
德国人的汽车病
来自塞拉利昂的奥古斯丁-图尔翰现在是个汽车机械师,从18岁开始他就在位于柏林克霍伊兹贝格的工厂里工作。接触了很多德国客人后,他仍然无法理解德国人对汽车的狂热,奥古斯丁把那称之为“汽车病”。
“我们参观一个宝马汽车俱乐部,那儿都是些很特别的德国人,他们寻找开同样车的人,然后在停车场碰头,之后就成了朋友。”
奥古斯丁还说:“对于汽车牌照,那些德国人很迷信。为自己心爱的车上牌照,他们通常希望自己的生日名字出现在车牌上,如果没有的话,就会生气。
多愁善感的德国人
在一间由来自印度的室内设计师叶翰尼亚-摩迪设计的,充满德国式的舒适的起居室里,正在播放着这卷名为“我们的外国朋友”的录像。导演维讷透露,拍摄这卷录像带是为了接近和了解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
灵感来源于和一个缅甸的导演同游柏林,那个缅甸导演突然1间说:“你们德国人多愁善感得要命。”维讷当时有点惊讶,以为自己那天的状态不好,有点惶惶乎乎。其实缅甸导演认为,你们德国人那么有钱,为什么不把旧房子拆了再建新的。
老外眼中的德国是这部片子的基础。老外们的视角很特别:一个法国女子关注的是德国人如何对待头上的烦恼丝;保加利亚人关心的是德国人的拉团结社的生活;一个韩国女子对德国人神经过敏和心理怪僻感兴趣;一个在柏林主持清洁服务波兰妇女现身说法,结合顾客清洁柜里的内容,分析她们的生活习惯。
来自非洲的一个女孩则用批判的眼光仔细观察法律学生的生活方式:其观点是:书柜里的文学巨著只是装点门面,度假带回的小艺术品,不过是为了展示品位不凡。
从这部电视片中德国人得到这样一个启示:通过不同的目光看自己,在引起思索的同时,也在走近这些叙述者。
事实上,正如片子中展示的那样,来自世界各地,如今生活在德国的人早就是德国社会坚实的组成部分。提起“我们的外国人”这种称谓,正是我们在拉远和这些异乡人的距离。来自韩国的苏小姐十分坦然,当无数次地被问起你从哪儿来时,苏小姐回答: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