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Chi2212 Green Peace China

2009年12月23日

哥本哈根气候峰会已经于上周末落下帷幕,但是关于峰会取得的成果,世界各国反应不一。欧洲舆论一致表示失望,中国则对会议的结果给予了较为积极的评价,并反驳了西方国家的批评。见证了气候峰会全过程的绿色和平中国分部气候与能源项目主任李雁刚刚从哥本哈根回到北京,她在接受德国之声记者采访时表示,其实对于大会的无果而终,国际各方都应该承担一定责任。

今年3月,绿色和平组织在香港“亮灯”:呼吁制止气候变化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 / dpa

德国之声:哥本哈根气候峰会已经落下帷幕,欧洲媒体对大会的结果普遍感到失望,但是我们看到中国官方的一些表态对大会评价还是比较积极的,作为亲身经历了峰会的非政府组织成员,您对哥本哈根气候峰会的结果作何评价?

李雁:包括绿色和平在内的环保组织,对这次大会的结果肯定是感到非常失望的。因为全世界都希望能够达成一份公平的、积极的并且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全球减排协议,而这也是所有国家都急迫需要见到的一个结果。但事实上,各国的元首错过了这样一个历史机会,最后达成的这个文件并没有带来强有力的承诺,意味着将来还会面临着非常艰巨的任务,需要大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并且继续不断地开展合作与谈判。

刚才你也提到了中国,其实在这次哥本哈根草案协议里面,可以看到中国实际上是做了一些让步,表现了一些灵活性,比如说在减排信息数据的公开透明以及自愿采取的减排行动方面。但我觉得这次会议比较可惜的一点是,最后大家的注意力全都放在发展中国家的行动上,反而使应该受到最大的压力、并且应该做出最大行动的发达国家的减排目标和资金数字--特别是美国的减排目标--没有能够得到足够的关注,在这方面没有取得好的进展。

德国之声:那您认为最终没有取得实质性成果的责任在哪里呢?因为我们看到西方和中国之间在最近几天发生了一些争吵。

李雁:我觉得这次峰会首先它有120多个国家元首来参加,应该说最后没有形成一个有实际意义的结果,所有的国家都应该意识到是自己做得不够。没有一个国家可以说这个跟自己没有关系。但我觉得这次会议最大的一个教训可能就是,发达国家的领导人来到哥本哈根的时候,并没有带来大家所期望的强有力的承诺。整个会议中间当然是发生了这样那样的程序上的问题,但是我们一开始对会议最大的期望一个是发达国家的减排数字要达到科学的要求,一个是要有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再往后才是发展中国家的行动。但是最重要的两点上都没有实质性的进步,我觉得这一点应该讲得很明白。发展中国家在会议开始前,已经做出了符合它们应该承担责任的国内减排承诺,就是他们自己愿意作出一些贡献。但是在这次会议上,我觉得它们也缺乏足够聪明、足够协作的策略,能够使得大家的注意力真正放在关键的议题上,我觉得在这些方面可能大家都有这样那样的责任。

德国之声:毕竟中国还是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对温室气体减排和保护气候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在这次会议期间,您对中国代表团的表现印象如何?

李雁:首先我觉得从我们的观察和理解,这次中国对自己在会上要发挥的作用是这样认识的:它希望在会上能有一个比较好的、"nice"的表现,希望能够被大家表扬。你也说了,中国是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也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它想仅仅避免被指责、仅仅想作出一些好的举措显然已经不够了。我觉得这次中国代表团的一个欠缺就是,可能他们还是没有足够的决心。既然我们来到哥本哈根,既然我们想要促成一个最后的协议,中国是需要发挥领军的作用,而不只是站在中间,处在一个上下不得,被卡在中间的尴尬位置。这也是中国从这次会议中吸取的经验教训,既然国内低碳发展的道路是已经下决心确立了,已经有了目标,有了策略,那么在国际上中国也应该作出跟自己的排放水平和现在的国际地位相符合的、更强有力的领导姿态来。这次中国是没有表现出这样的姿态。

德国之声:气候峰会期间,我们看到非常非常多的人都聚集在了哥本哈根,除了各国官方代表的成员之外,还有很多非政府组织,包括绿色和平。您感觉在峰会期间,作为非政府组织的成员,进入会场或者是参加活动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

李雁:这次哥本哈根峰会应该是史无前例地聚集了这么多人,有NGO成员、青年人和参加各种街头活动的志愿者等等。这体现了全球民众对于气候危机的紧迫感,也体现出大家对会议的期望之大,希望自己的元首能够代表自己的国家作出强有力的承诺。但是会议进行到第二周,让NGO很失望的一点就是,他们进入会场变得非常麻烦。到最后变成限制相当严格,只有很少量的人可以进去。我们是幸运地进去了,其实还有很多NGO观察员没有进去。

其实在当时会议主办方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决定,多少就意味着他们已经事先预见到,最后的结果不会让大量的民众满意,或者以环保为准绳的话是不会让NGO满意的。当时它预期的可能就只是一个政治宣言,这个宣言的内容对于真正防止全球变暖的作用会比较弱。但是结果果然就是这样,而且可能比原先预期的还要更弱一些。所以再一次证明NGO对联合国的观察和监督是非常重要的。必须是一个公开、透明、各方都能参与的过程,才能保证最后达成的协议能够让最脆弱、最容易受到气候变暖影响的国家的利益得到保护。而NGO在这个过程里面是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的。

德国之声:这次气候峰会最后达成的并不是一个有约束力的协议,而只是一个意向性的宣言,表示在未来的一年里要继续进行谈判。您对未来谈判的前景如何看呢?

李雁:对于现在这份政治性的、主要国家同意的协议,我觉得也不是没有留下任何资产。这里面至少有两点对于进一步开展谈判、达成共识会有一定的作用,一个是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提出的每年1000亿美元的气候保护资金援助,这个数字已经被拿到桌面上,希望所有发达国家能够在这个水平上,把这个承诺具体付诸实现。

另外一个就是在这个协议里面,其实对于发展中国家减排数据透明度的定义变得比较清楚,这其实也是哥本哈根会议期间一直僵持不下的焦点。虽然它不应该是焦点,但还是成为了焦点。无论如何,最终达成了协议,发展中国家会采取两年一次的汇报,会增加透明度和国际参与。我觉得这一点尽管现在不是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的一部分,但是现在把这个问题说清楚了,可能更有助于大家在未来跳过这方面的阻碍,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到发达国家的减排目标上去。我希望这两点多少还是能够形成一定的基础作用。

但是,回到联合国的气候谈判里面,毕竟还是194个国家都要参与,毕竟还是要照顾到那些最脆弱的、也是声音最弱小的国家团体的利益。所以应该说未来一年的任务还是很艰巨,而且大家没有多少时间可以浪费了。这次是说要等到明年召开墨西哥气候大会时完成谈判,但我们希望不要等到墨西哥峰会,但是我们会呼吁大家尽量在此之前就达成共识,不要往后再拖了。

采访记者:雨涵

责编:乐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