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美国专家指责德国学者助力中国军事科技

2023年1月14日

美国“科研安全与诚信中心”日前发布报告称,不少德国学者正在和与中国军方具有密切联系的研究机构开展学术合作,德国科学界对中国的警惕水平非常低。报告还指责德国现行法规根本不足以杜绝德中科技合作成果被运用于军事目的。

东风17这类高超音速导弹,其研发过程是否也得益于德中科研合作? 
东风17这类高超音速导弹,其研发过程是否也得益于德中科研合作? 图像来源: Reuters/J. Lee

(德国之声中文网)这篇由"科研安全与诚信中心"(CRSI)创办人斯托夫(Jeff Stoff)主笔的报告发布于1月12日。报告遍历了过去几年的德中学术合作项目,并且发现了其中数百篇学术论文中出现了和中国军事科技有关的中方学者名字。报告指出,有些中方学者甚至供职于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这样的机构,后者开展高超音速武器的研发。 

德国《法兰克福汇报》在报道中指出,斯托夫曾经长年供职于美国政府,后来还曾在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开展研究。该报援引斯托夫指出,德国学者往往并不清楚中方合作者的背景,而且中国科研机构的英语网站内容往往与中文网站不完全相符。 

斯托夫的研究对象包括了德国高校、企业以及政府的科研机构。报告举例指出,德国联邦材料研究与检验中心(BAM)曾经发表过至少7篇关于不同混合材料燃烧与爆炸过程的论文,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以及其他一些和中国军方有密切联系的科研机构的学者也在论文作者之列。 

独家调查:与中国国防科大合作的学者们

03:44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建筑保温技术还是航空航天技术? 

在回复《法兰克福汇报》问询时,德国联邦材料研究与检验中心表示自己并不进行军事科研,并且始终遵照德国利奥波第纳国家科学院的准绳。该机构表示,提及的7篇论文中,2篇与该机构没有直接关系,还有5篇则是涉及"民用领域的燃烧及爆炸过程"。该机构承认,鉴于中国当前的政治发展趋势,正在对与中方机构的科研合作项目进行核查。 

斯托夫的研究报告还提到了一些德国学者发表的论文将中方机构标注为唯一资助人。比如德国联邦物理科技研究所的一篇论文就是由中国国家军委资助的,中方作者来自与军方有密切联系的科研单位。德国联邦物理科技研究所则对《法兰克福汇报》强调,中国的资金并未流向该研究所,而且所涉论文也并非合作科研项目,来自中国的第一作者只是曾经以访问学者身份在研究所里开展过保温隔热材料热扩散机制的研究,其成果可以运用于建筑保温领域。发言人声称,这项研究因此被判定为无需疑虑;此外,一名研究所正式职员在未经本人同意的情况下就被列为共同作者,但鉴于自己确实有可能为论文做出了一定贡献,因此并未提出异议。 

不过,中方学者的这篇论文却明确指出,此项研究成果的首要应用领域是航空技术。 

军民融合战略 

同样被报告点名批评的还有慕尼黑理工大学(TUM)等顶尖学府。该校一发言人对《法兰克福汇报》表示,自由选择科研合作伙伴也是科研自由的一部分;和与中国军方有联系的科研机构开展合作并不令人担忧,因为所有研究成果都会公开发表:"这不会是什么秘密科研成果,而是在拓展全人类的知识边界。" 

不过,在德国特里尔大学知名汉学家韩博天(Sebastian Heilmann)眼中,以慕尼黑理工大学为代表的德国科学界"实在太天真、与现实脱节"。他指出,德国科学界根本不了解中国有着迥然不同的科研体制,科研要为政治目标服务。韩博天认为一些德国科学家无视北京正在力推军民两用、军民融合的大背景,并且指出并非所有的科研成果都会公开发表。 

《法兰克福汇报》报道指出,从2020年起,德国外交部就对中国访问学者的签证加强了风险审核,尤其是在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机器人等领域的长期访问学者签证。外交部一名发言人称,如果当事人入境有可能威胁到公共秩序与安全时,其签证申请就会被回绝。不过外交部在回复一名议员质询时,并没有披露近年来总共回绝了多少份此类签证申请。 

德国宇航中心研发的一款机械臂图像来源: DW/F. Schmidt

法律底线过低 

也有一些德国名校近年来显著加强了对中方合作科研的核查。比如,亚琛理工大学在俄乌战争爆发后修改了与中国机构合作的评判标准,卡尔斯鲁厄理工大学则喊停了与中方一所高高校的纳米技术研究,并且不再允许中国学者参与"高度敏感领域的科研"。德国宇航中心(DLR)也不再延长与哈尔滨工业大学的一项机械臂合作研发项目,因为其民用研究成果"可能被部分挪用于军事领域"。 

德国利奥波第纳国家科学院以及德国科学基金会(DFG)近期就"科研自由与科研责任"发布报告,呼吁德国学者警惕自由学术之成果存在被滥用的风险,并且警告称,切勿仅仅满足于遵守当前法规。不过,在美国学者斯托夫看来,德国的现行相关法规"完全不足够或者不具备可操作性"。他在其报告中指责德国现行法律"部分容忍了不道德行为",因此这些行径今后仍将"以惊人的规模持续下去"。 

德国以及欧洲科研机构和与中国军方有密切关系的中方学者开展合作,这并非新鲜事。2022年5月,德国之声与其他数家欧洲媒体共同开展的新闻调查就揭露了这一问题。调查显示,从2000年年初到2022年2月,欧洲高校和与中国军方关系密切的学者之间展开近3000个合作项目。其中恰恰包括人工智能、计算机视觉和量子研究等敏感技术领域。其中大约2200份发表论文有中国国防科大的参与。多名独立专家一致认为,这些研究成果无法排除军民两用的可能。德国之声还从一名德国圈内人士处获悉,德国科研机构对中国访问学者的背景核查往往流于形式;这名圈内人士在一所科研机构负责出口管制事务,他会把申请者的姓名和美国和欧盟制裁名单加以比对;但是"只要这些学者不把中国军方放在个人简历里",就不会有进一步的检查。 

© 2023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 

 

跳转至下一栏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跳转至下一栏 DW热门报道

DW热门报道

跳转至下一栏 更多DW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