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之声中文网) 美国不断打击中国科技雄心,锁定“中国制造2025”相关产业。中国政府意识到,这项雄心勃勃的计划已经引发美国的强烈反弹。
一位西方资深外交官向路透社表示,中国官员最近开始淡化“中国制造2025”。这些官员强调,在国外引起最大不满的那些内容,只是中国学者提出的一些建议而已。
根据一个公用数据库的搜索结果,今年前5个月,中国官媒新华社在其中文新闻报导中提到“中国制造2025”超过140次。然而自6月5日之后,就一直没有再提及。
这位外交官称,中国官员甚至暗示,政府大力且高调地推动该计划是个错误,因为这加剧了中国面临的压力。
“面对大力宣传带来的压力,中国显然已开始作出调整。”由于事涉敏感,这位外交官拒绝署名。
他说,“他们不会停止这项计划...不过谈论的方式正在改变。”
路透社记者以传真请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评论,但尚未获得回复。
别提“中国制造2025”?
有三位国营媒体记者对路透社说,他们接获指示不要用“中国制造2025”这个词,另外两位则说他们并未收到这类指示。
中央社则报导,中国网路25日傍晚流传一份疑似官方下达的文件截图,抬头是“宣传口通知”。其中最后一点“再次强调不再使用中国制造2025,否则追责”。不过,这个截图随后就遭删除。
这项通知强调美中贸易战“三不转”:不转载美国总统特朗普、政府发言人及官员的言论。不转载美国媒体关于贸易战的报导评论。等商务部回应后再刊登。
通知还要求媒体,采访各部门推荐的经济专家,展示经济持续稳定向上,要做好持久战准备,不要跟随美方表态起伏,淡化股市与贸易战关系。不要向特朗普粗俗攻击,演变成骂战。也要舆论把握好尺度,不升级、不扩大范围,要“精准、精细化打击”。
随着中国在全球舞台展现更多硬实力,令许多西方人士感到不安,一些学者和许多网民也呼吁中国放软身段。
环球时报周日(6/24)刊出一篇语气较含蓄的评论,称中国对自身科技的进步显得过份自信。该报称,在提升国民的信心必须谨慎,否则可能在国内外引发负面效应。
历时几个月曲折起伏的中美贸易争端,究竟涉及哪些经济领域?与两国老百姓又有什么关系?
图像来源: Imago/Westend61最令美国耿耿于怀的是,中国强迫在华外国企业(包括美国企业)交出先进技术,作为进入中国市场的前提条件。而北京倾国家之力推动的“中国制造2025”战略则是对美国在多个科技领域霸主地位的“赤裸裸”的挑战。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chromorange/C. Ohde本来就是凭借“美国优先”的口号当选总统的特朗普,在选择对华贸易战的打击目标时,自然是有所顾虑。他选择征收25%关税的中国产品,主要涉及工业机械、航空航天工业部件和通讯技术等,所以首先会察觉到价格变化的应该是美国企业。
图像来源: Getty Images/AFP华盛顿开出的“黑名单”避开了美国老百姓大量购买的产品如智能手机、玩具和服装等。此外电视机和药品也从原来的征税清单中删除。
图像来源: Getty Images/AFP/STR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美国的普通消费者不会受到影响。这些关税会导致使用相关机械设备的美国企业成本上升,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成本都会逐渐转嫁给消费者。只不过它的效果不如直接对消费产品征税来得明显。
图像来源: Getty Images/H. Hannelore在北京宣布的反制措施中,就包括对美国诸多农产品征收25%关税。其中大豆产业受到的影响可能最大,因为美国大豆出口的60%都是销往中国。 自从中美双方的征税决定宣布之后,大豆价格已经出现下跌。
图像来源: Reuters美国产的威士忌和牛肉以及海鲜水产等也成为北京征收关税的对象。除了食品领域之外,美国产汽车(包括燃油动力、混合动力和纯电动汽车)都是中国征税对象。美国前驻华大使骆家辉反对现政府的关税政策,他认为这给美国企业带来的伤害可能比对中国企业的大。“因为中国并不一定非要买美国的大豆。他们可以从南美购买。他们也不一定非要购买波音飞机。”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Bildagentur-online华盛顿和北京为这一轮关税措施设定的实施时间都是7月6日,在那之前中美贸易战是否还有可能“悬崖勒马”?也有专家认为,中国采取以牙还牙的方式回击是一个错误,因为这会迫使特朗普采取进一步的报复。究竟狭路相逢,谁能取胜,还需拭目以待。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AP Photo/T. Pe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