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之声中文网)美国众议院“美国与中共战略竞争特设委员会” 週四(7月20日)召开听证会 ,就如何妥善处理美中关系展开激烈辩论。会上,部分共和党议员认为,美国高官近期积极与中国高层接触是一种“软弱”的表现,遭到民主党议员的强烈反驳,并称对此论述感到“相当震惊”。
该委员会主席、共和党众议员加拉格尔(Mike Gallagher)在开场时批评,拜登政府是在与北京进行“僵尸接触”(zombie engagement),并质疑拜登政府为了推动美中高层互动,停止抵御中国的侵略行径。
加拉格尔表示,拜登政府对中国人权、半导体出口限制等采取了较强硬的措施,然而在过去6至7个月以来,其中国政策似乎转移了重心。
今年2月爆发“间谍气球事件” 之后,中美关系降至冰点。加拉格尔批评,美国不仅未向中国共产党究责 ,反而“追著中国的外交官在全球到处跑”,积极推动恢复与中国高层对话,彷佛其不需要道歉。
“就我看来,良好政策卡在跨部门程序的炼狱之中,显然被牺牲在‘僵尸接触’的祭坛上,”加拉格尔说,并指控拜登政府延误了多项对中制裁举措。6月,他投书《华尔街日报》时就曾提到“僵尸接触”一词,指拜登政府重启了过去数十年来已被证明无效的对中接触政策:推动对话与合作的同时,因担心激怒中国,而不寻求自身防卫措施。
据“昆西国家事务研究所”(Quincy Institute for Responsible Statecraft)旗下网络杂志“Responsible Statecraft”报道,共和党议员吉梅内斯(Carlos Gimenez)在听证会上问道:“中国上一次要求会见美国高级官员是什么时候?我们继续要求与中国举行高级别会议,你不觉得这可能被全世界视为软弱的表现吗?”
部分民主党议员强力反驳这项论述,并称对相关说法感到“相当震惊”。其中,民主党众议员奥金克洛斯(Jake Auchincloss)对于听证会将“外交政策”与“软弱”错误地划上等号,表达了不满。
接触外交未果? 近期美国高官陆续访中,继布林肯 6月中旬重启延宕已久的访华之旅后,美国财长耶伦 (Janet Yellen)、气候特使克里 (John Kerry)皆在7月相继造访北京。
外界观察,相较上述美国现任官员,目前仍在中国出访的前美国国务卿基辛格(Henry Kissinger)似乎更加受到北京礼遇 。他在18日突访中国之后,已分别会晤了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中共中央外事办主任王毅,以及中国国防部长李尚福。
此前,白宫表示知悉基辛格此行,并强调这只是“一位公民”的私人访问。20日,白宫进一步对基辛格到访北京期间,较现任华府官员接触到更多中方官员表示遗憾。
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发言人柯比(John Kirby)说:“一个普通公民可以与(中国)国防部长会面并进行沟通,而美国(政府官员)却不能,这令人遗憾。”
柯比强调,美方仍会继续致力让两国军事“沟通渠道恢复畅通 ”,因为若缺乏沟通渠道,将导致双方在紧张局势下的误判风险增高。
盡管近期中美高层互动增多,但双方的军事往来仍未恢复。美国上月表示,中方拒绝两国防长在新加坡会面的邀请 。此举背后原因被认为是美国尚未撤销对李尚福的制裁。李尚福担任中国防长之前,曾因涉嫌参与从俄罗斯进口武器而受到美国制裁。
中国外交部当时则批评,美方应立即撤销对李尚福的制裁,并且“采取实际行动为对话沟通扫清障碍、营造氛围、创造有利条件”。
7月20日习近平与基辛格会面时,两人并排而坐。有专家指出,两人会晤气氛比6月会晤美国国务卿布林肯时明显亲切得多。图像来源: China Daily/REUTERS 检讨美中经贸关系 在20日的听证会上,共和党议员也认为美国在经贸上对中国的态度不够强硬;其中2位议员更呼吁,应终止与中国的所有贸易往来,严格禁止技术出口至华为等中国科技企业。 “我们必须停止一切对华贸易,因为与他们(北京)成为合作伙伴会危及我们的未来,”共和党议员卢特克迈耶(Blaine Luetkemeyer)说。
他补充道,当中国在经济上超越美国时,“我们就完了”,并引用投资银行高盛集团(Goldman Sachs)的预测报告,称中国“最终将在未来10年内超越美国”。届时,他认为中国“将能够对全球所有的经济伙伴发号施令”。
而部分民主党议员则认为,若与中国在经济上完全脱钩,将削弱美国企业 的全球竞争力。美国商务部负责出口管理的助理部长肯德勒(Thea Rozman Kendler)表示,美国不寻求与中国脱钩,但已采取一系列措施确保北京无法获得“可用来威胁美国国家安全利益的技术”,包含涉及军民两用技术的相关出口限制。
香港《南华早报》报道,听证会上针对中美投资及贸易的唇枪舌战,凸显了华盛顿在对待北京的态度上存在越来越大的分歧。
过去半年中,“去风险”取代了“脱钩”,逐渐成为欧美国家对华经济和安全政策的一个共识。这个概念最早出自哪位政治家之口,又是如何在国际上被讨论和接受的? 图像来源: Kira Hofmann/photothek/imago 2023年3月30日,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布鲁塞尔两个欧洲智库主办的活动中用英语发表演讲。她指出中国和欧洲之间的经济关系正变得越来越不平衡,中国“明确地将军事和商业领域融合在一起”的做法给欧洲安全带来了风险,因此需要去风险,并且更好地运用现有工具,以维护欧洲经济利益。“我们之间的关系不是非黑即白,而我们的答案也不可能如此。因此我们必须聚焦于去风险(De-Risking),而不是脱钩。”
图像来源: VALERIA MONGELLI/AFP/Getty Images 冯德莱恩的讲话获得了巨大关注。“去风险”这个说法也随即开始在德国和美国被媒体和政界人士引用。《纽约时报》认为,这一表述是对欧盟对华关系新的概括,德国和法国外交官此后在国际组织中推广“去风险”的概念,并使之体现在当年5月广岛G7峰会声明的内容中。德国《明镜》周刊则指出,冯德莱恩希望在用词上保留空间,与美国一段时间以来使用的“脱钩”有所区别。
图像来源: Ole Spata/dpa/picture alliance 德国外长贝尔博克4月中访华期间也表示,德国并非要与中国“脱钩”,而是要“降低风险”,就是说欧洲应降低对中国“不健康”的依赖。同时出席记者会的中国外长秦刚则回应说,“中德是伙伴,不是对手”,双方在供应链上相互依赖“是市场规则下最优的选择”;只要两国都保持开放,“就没有必要担心所谓的依赖”。
图像来源: Kira Hofmann/photothek/IMAGO 有德国媒体注意到,最早公开使用“去风险”一词的并不是冯德莱恩,而是德国总理肖尔茨。2022年11月德国《明星》杂志(Stern)在肖尔茨访华前的一篇报道中引述他谈到对中国产业链的依赖性时说到:“去风险和多样化是当务之急。”但当时这一说法并未引起特别的舆论关注。
图像来源: Kay Nietfeld/dpa/picture alliance “去风险”(De-Risking)一词并非新近的发明,而是一个金融行业的术语,指的是银行或投资者收缩或终止交易关系,以降低支付违约的风险。而欧盟执委会主席冯德莱恩在2023年1月,亦曾在世界经济论坛上表示,欧盟虽需要“与中国合作和贸易”,但仍须修正与中国的商业交易方向,寻求与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降低风险,而非脱鈎”。
图像来源: Boris Roessler/dpa/picture alliance 华盛顿的官员也开始使用“去风险”的表述。今年4月底,美国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Jake Sullivan)在华盛顿布鲁金斯学会发表讲话时表示,“去风险意味著拥有弹性的有效供应链,并确保我们不会受到任何国家的胁迫。”“我们只是要确保美国和盟国的技术,不会被用来对付我们自己,”而并不是要切断贸易,他强调,“正如冯德莱恩主席不久前所说的。”
图像来源: Nathan Posner/AA/picture alliance 德国《商报》指出,在这个问题上,冯德莱恩、德国总理肖尔茨以及美国国家安全顾问苏利文显然已经形成了共识。“同'脱钩'不同的是,'去风险'的目的并不是要在经济上孤立中国,而是要增强欧洲自身的经济抗压能力。”
图像来源: Jens Schlueter/AFP 5月的广岛G7峰会结束后,英国首相苏纳克(左二)对媒体表示,英国和G7集团其它国家在共同寻找方法,减少中国带来的挑战。“这一切都是关于去风险,而不是脱钩。”他补充说:“我们(七国集团)正在采取措施防止中国利用经济胁迫来干涉其他国家的主权事务。”
图像来源: :Simon Dawson/Avalon/Photoshot/picture alliance 对G7会议公报本已大为不满的北京做出激烈反应,中国驻英国大使馆发言人指责首相苏纳克的言论是“鹦鹉学舌”。中国外交部(图)之前就G7公报表示:“对于所谓‘经济胁迫’,美国大搞单边制裁、‘脱钩断链’,才是把经贸关系政治化、武器化的真正‘胁迫者’。我们奉劝七国集团不要做经济胁迫的同谋和帮凶。”
图像来源: S. Shaver/dpa/picture-alliance 中国总理李强6月27日在天津举办的世界经济论坛(WEF)“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发表演讲时说:“现在在西方,有些人在炒作所谓的‘降依赖、去风险’,我认为在一定程度上看,这两句话就是一个伪命题。”他认为,风险管控应该由“企业去做相应的判断和选择”,政府和相关组织“不应该去越俎代庖,更不应该将去风险扩大化、政治化、意识形态化”。
图像来源: Andy Wong/AP/picture alliance 共同的对华政策也是6月30日结束的欧盟峰会上的一个重要议题。峰会联合声明称,将支持继续保持同中国的经贸关系,同时减少欧洲对中国的的经济依赖。"去风险"在本次声明中正式登场,成为一个概念,今后欧盟将以它作为指导方针推出对华战略。但有批评指,欧盟目前表述的“去风险”仍缺乏具体的计划和责任规范。
图像来源: Rainer Unkel/IMAGO 2023年7月13日,德国联邦内阁通过首份对华关系战略,“不脱钩、去风险”是重要内容之一。文件称,德国将继续与中国的交流与合作,同时应“降低关键领域的依赖性”。德国政府将提高社会对涉华风险的敏感度,加强与企业的交流,提醒企业做好风险管控。文件还强调,单方面改变台湾海峡现状是不可接受的,台海军事冲突升级将影响到德国和欧盟的利益。
图像来源: Kira Hofmann/photothek/imago
(综合报道)
© 2023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