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胡锦涛访欧,练中国内功

潇阳2005年11月15日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11月15日结束了对欧洲三国的访问。如果把此行看作是对欧洲的政治经济公关,那么胡锦涛的策略则可以说是一种“无魅力”攻势。打人不打送礼的,英德西三国接过丰厚订单的同时,并没有在人权问题上让中国客人感到难堪。

多看几眼就习惯了图像来源: AP

在欧洲之行的最后一站西班牙,胡锦涛与西班牙首相萨帕特罗签订了两国建立互惠伙伴关系的相关协议、遣返协议以及西班牙在中国建立塞万提斯文化中心的计划。虽然胡锦涛没有像在英国和德国那样带来大宗订单,但两国还是签署了一系列总价值达9亿欧元的经贸协定。特别让西班牙人高兴的是,胡锦涛此行签订了西班牙向中国出口柠檬类水果的协议,它将在今后十年为西班牙带来6.6亿欧元的出口收入。

不纠缠武器禁运问题

胡锦涛以国家主席身份进行的首次欧洲访问被媒体称为是“公关之行”,而胡锦涛的三国访问中的表现安排也说明这一说法相当贴切。胡锦涛出访前,中国以外的媒体普遍猜测胡锦涛要在三国为欧盟取消对华武器禁运进行游说,并把能否在这件事情上有所收获当成判断胡锦涛欧洲行成败的一个重要指标。

实际上,欧盟对华武器禁令对中国政府来说更多的是一个政治象征问题,中国政府也成功地让德国和法国也相信了这一点。对于中国政府来说,与欧盟关系中的更紧迫的问题是纺织品贸易问题,而不是购买欧盟国家的武器。今年初夏,对华武器禁运问题被欧盟搁置后,中国应当已经对欧盟内部的决策机制和游戏规则有所领教,在外交上走务实与实力路线的中国政府不会再愿意继续在武器禁运这样的政治符号问题上与欧盟过多纠缠。其实早在两年前,中国就与欧盟绕过了武器禁运问题,确定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作为今年后半年欧盟理事会轮值主席国,英国本应该是胡锦涛谋求取消武器禁运的主攻对象。但是在伦敦期间,胡锦涛与布莱尔刻意回避了武器禁运问题。在德国,只有地位已经变得无关紧要的施罗德礼节性表示继续支持取消禁令,而即将上任总理的实权人物梅克尔与胡锦涛会面时,双方也心照不宣地回避了武器禁运问题。胡锦涛出访前夕,外长李肇星表示中国不会在人权问题上让步,而人权问题又是与武器禁运分不开的的,可见胡锦涛此行无意去解开武器禁运的死结。而在西班牙,倒是首相萨帕特罗迫不及待地向胡锦涛示好,明确表示支持欧盟取消对华武器禁运。

“中国的崛起是和平的”

如果说对取消华武器禁运是欧盟面临的一道道德难题,那么纺织品贸易问题才让欧盟体验到了中国崛起所带来的切肤之痛,中国已经不再是“中国威胁论”中的一个假想敌,而是一个与西方争夺就业机会与有限能源的强大竞争对手。从这一角度来看,武器禁运难以取消既有中国人权状况不佳这个因,也是对中国崛起的惧怕的一个果。

胡锦涛带来的订单虽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英国德国和西班牙的就业问题,但它试图传达的信息是明显的:经济崛起的中国不仅仅是一个强大对手,也是一个巨大的机会,中国愿意将廉价商品换来的外汇用来购买西方的先进产品和技术。

人权,一道不得不做的功课?

欧洲之行中,人权问题是一道不得不做的功课,但是胡锦涛早已经练就了左耳进右耳出的中国内功,因为他知道“打人不打送礼的”这一中国智慧在欧洲一样有效,他知道东道主在提到人权时,会以不让客人难堪的口气与措辞来委婉地表达。

德语媒体认为,胡锦涛作风低调,言行甚至谨慎得有些刻板,就连到矿工家作客这样的无关紧要的小小做秀中都不允许有丝毫的即兴表演成分。不过,如果胡锦涛此行是要向欧洲传达“中国的崛起是和平的”这样一种信息,他本人只能扮演一个无害的羔羊的形象,用一种“无魅力”攻势给欧洲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间。

跳转至下一栏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跳转至下一栏 DW热门报道

DW热门报道

跳转至下一栏 更多DW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