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未未:“监控门”会刺激中国
2013年6月12日(德国之声中文网)英国《卫报》6月9日在网上发布了"监控门"揭密者--爱德华·斯诺登(Edward Snowden)的采访视频后,6月10日,已藏身香港多日的斯诺登从香港酒店退房,目前去向不明。《卫报》记者尤恩·麦卡斯基尔在当天晚些时候透露:"虽然斯诺登已从酒店退房,他尚没有决定下一站去处";俄总统新闻发言人德米特里·佩斯科夫向媒体表示,俄方可能考虑为斯诺登提供政治避难。
斯诺登在世界范围内犹如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弹"。此事件曝光正值中美首脑会晤之时,"网络安全"为双方重要议题之一。中国官媒和微博上充满了指责美国侵犯公民通信自由的内容.这也使一些评论人士提出阴谋论,疑斯诺登已成为中国的一枚"棋子"。旅荷互联网人士立里在早前接受德国之声采访时则认为:"斯诺登是一个自由意志主义者,极端反对政府的任何限制";更多的斯诺登支持者也认为,斯诺登和阿桑奇一样,是一个揭露政府违反宪法、侵犯公民权利和自由的"英雄"。更有中国网友发出希望中国能出现下一个斯诺登的呼声。
在美国方面,来自共和党的众议长博纳(John Boehner)在接受美国国家广播公司采访时指责斯诺登是一个"卖国者";据报道,奥巴马6月6日对此作出回应,指斯诺登披露的美国"Prism项目",是现任政府继续执行共和党政府时期制定的法案,他还表示:"美国政府的监控是受到法律限制的,也是经过国会审议通过,虽然计划是秘密的,但并不是偷偷摸摸进行;监控的主要是电话通信联系人,并不包括姓名等信息,如果要对嫌疑人监听录音,需要到法院申请侦查许可;该计划目的是反恐,电子邮件的监视针对外国公民,不包括美国公民; 就如机场安检一样,安全和隐私总是一对矛盾,需要权衡。"
旅美的"八九民运"前学生领袖周锋锁表示:"很惊讶这么多美国人会以反恐为理由支持政府监听通讯,‘911'打击巨大,影响深远,而且在这个问题上左右分界有些不清";推特网友"xcityonfire"也认为:"安全恐惧蔓延盖过自由真义,官府甚至可以制造恐惧。"
"人们应该从历史学到教训:需要限制国家权力"
6月11日,英国《卫报》发表了中国艺术家艾未未关于该事件的文章《美国国家安全局"监控门",中国和美国在行为上一样》,文章指此事件应让国际社会重新思考保护个人权利。他也认为"美国的个人主义和保护隐私传统,使美国一直以来成为自由思想和创造力的中心,但'监控门'中国家权力的滥用与文明社会标准相悖;我们不能将自己的权利拱手让与他人。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被给予这样的信任。中国不行。美国也不行;在以前的苏联和现今中国,甚至美国,官员们总是认为他们所做的是必要的且对国家和人民是最好的。但人们应从历史学来到的教训是:需要限制国家权力。";他还评论道:"西方国家起码有法律制约政府对取得的公民个人信息的使用,在中国不是这样,公民几乎是全裸的。对权利的侵犯可以彻底毁掉一个人的生活,我不认为这样的事情会在西方国家发生。"
6月12日法新社报道,艾未未在接受采访时指中国和美国虽然有不同的法律限制、文化或制度性背景,但涉及侵犯公民隐私权的问题时,行为上没有区别:"都在以国家安全为名侵犯公民的隐私";对中美两个国家信息监控程度,因为很多信息还未知,他表示不能作出判定。他也不无担忧的表示,美国政府对公民个人信息的监控可能会刺激中国及其它国家扩大类似的监控计划:"美国在技术上领先,是一个领导者。许多关于信息的规则如伦理、法律等,将由这些领先国家设定。其它国家至少会参照美国,或是和美国相比。"
"对中国人来说,这并不是一个好消息"
中国互联网知名人士、银杏技术咨询创始人郝培强在接受德国之声采访时表示,斯诺登所公示的内容对互联网人士来说,并不让人称奇,只是如此清晰的扯开政府公权力面纱,揭秘政府监控项目的斯诺登的出现让人颇感意外。他认为对一个互联网人士来说,保护个人的信息自由是弥足珍贵的价值,当政府权力侵扰它时,他选择站在斯诺登一边:"所有的政府天生就想把自己的权力扩大化,不管什么样的政府都是这样;美国只不过是在民主的框架下,被控制住;在不民主的国家这种权力控制不住。"
郝培强也表示已经关注到中国官媒借此事件对美国的发难,指责美国"一贯标榜保障公民的权利和自由,背后却干着'监控'的事情"。因此他认为艾未未的担忧不无道理,"监控门"事件可能使中国本已有的监控找到"借口",以让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更加没有边界的去监控公民的个人信息,这对国人来说,并不是一个好消息,尤其是在中国很难出现"斯诺登"式人物的情况下:"他们可能会觉得监控更有道理或是更有底气了,这种案例出来后,对国内的业态是会有非常坏的影响。"
作者:吴雨
责编: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