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艾滋病研究25年

Suzanne Krause2008年7月20日

1983年,法国巴斯德研究所的学者发表了第一篇有关一种新的传染性疾病——艾滋病病原体的学术文章。在此之前的两年间,艾滋病在美国泛滥,患者主要是男性同性恋。1983年法国学者分离出艾滋病病毒的时候,全世界的学者还都以为,不久就可以研制出一种对付这种致命性免疫系统疾病的仙丹妙药。然而,25年后的今天,艾滋病依然还是不治之症,预防疫苗依然还是遥遥无望。

非洲大陆今天已成为全球艾滋病瘟疫的重灾区图像来源: AP

艾滋病病毒已蔓延全球,病毒携带者合计大约3300万人。前不久,巴斯德研究所召集全世界的艾滋病专家汇聚一堂,回顾过去,展望未来。

今天,艾滋病和艾滋病病毒已经深深影响着世界各地成千上百万人的日常生活。影响面如此之广,是巴雷-西诺希(Francoise Barré-Sinoussi)1983年所不曾想到的。当时,年轻的巴雷-西诺希就已在巴黎的巴斯德研究所协助科研小组负责人、后被称为艾滋病毒发现者的蒙塔尼耶(Luc Montagnier)研究这种病毒。

25年后的今天,她还是在天天探索这种病毒的作用机制,并坦诚表示,和其它病毒相比,人们原则上对艾滋病毒了解得最多,但这种病毒也比其它任何病毒都复杂、都难摸透,但25年的心血并没有白费。她说:“不管怎么说,我们对艾滋病毒的研究,已使我们今天拥有可靠的检测手段。虽然我们还不能治愈这种疾病,但至少可以对病情的发展有所控制,使患者的生活能够多多少少保持正常,治疗费用也大大降低,但就像所有需要长期服用强药的疾病一样,艾滋病的治疗问题也引发了一些其它问题。”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近三分之一的艾滋病毒携带者和艾滋病患者现在都可以得到治疗,富国的情况当然最好。鉴于北半球富有国家的经验,巴雷-西诺希迫切呼吁人们应当在南半球国家增强卫生体系的建设。她说:“几年之后,非洲、亚洲,包括东欧一些国家将会出现人们今天在法国就已经可以观察到的现象,那就是艾滋病将会成为一种慢性病,需要很厉害的药才能控制住,因此,很多艾滋病毒携带者和艾滋病患者后来都会得癌症、得新陈代谢系统障碍以及其它类似疾病。所以,人们今天就必须考虑由艾滋病引发的这些附带现象,南半球国家必须对此有所准备。”

非洲大陆今天已成为全球艾滋病瘟疫的重灾区。南非夸祖鲁-纳塔尔大学副校长马克沟巴(Malegapuru Makgoba)列举原因,毫不留情地对非洲同乡提出了批评。他说:“第一个原因是干脆回避,不承认艾滋病问题。不管在哪个国家,出现首批艾滋病例时,都把它说成是同性恋疾病。而非洲人自称,我们这儿没有同性恋,所以也不会有艾滋病。但当异性恋中也出现艾滋病时,非洲人不知道该怎么否认,所以干脆调转矛头,把它说成是对黑色人种的攻击,好像大部分非洲人成了世界上性泛滥的代表,好像非洲人是全世界唯一在性方面还非常活跃的人。这种说法再次模糊了人们的视线,回避这个问题。”

非洲社会对艾滋病毒携带者和艾滋病患者的广泛歧视,也是艾滋病在非洲泛滥的原因之一。鉴于非洲人受教育的程度普遍不高,使得来自北半球的科学认识得不到普及。马克沟巴说:“像艾滋病这些通过性活动传染的疾病,无论在世界上哪个国家,包括西方国家,都是人们羞于启齿的话题。但是在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的国家,在男性主宰一切的地方,就更容易排斥这些话题。在大男子主义盛行、女性无权无势的地方,这也是一种控制女性、控制社会的手段。”

这位南非学者呼吁,鉴于艾滋病疫情在非洲大陆最为严重,非洲必须自己在艾滋病毒研究领域进行大量投入。英国专家哈勒(Peter Hale)对此表示赞同。哈勒受德国援外发展组织GTZ委托,在加纳从事艾滋病项目工作。他不无苦楚地指出,基础研究进行了25年,还是没有找到一种艾滋病毒疫苗。去年9月,一种原本大有希望的疫苗,其临床研究却中途而废,对他打击极大。哈勒个人对艾滋病研究极为关注也是事出有因,因为他本人多年来就是艾滋病毒携带者,因此他疾呼学术界加大力度,研制疫苗。他说:“几年前,全球研究艾滋病毒疫苗的顶尖学者曾开年会,大家汇聚一堂,也就装满一个不大不小的会议厅。我们曾开玩笑说,如果现在这儿有颗炸弹爆炸,就等于是消灭了艾滋病毒疫苗研究,因为实际情况就是,从事这一研究的学者太少,接班人就更寥寥无几了。”

因此,哈勒现在大力主张一个新的设想:欧洲必须以美国为样板,成立自己的大型艾滋病研究机构,而且就设在巴黎的巴斯德研究所。25年前,人类对艾滋病毒的研究就是在这里起步的。

跳转至下一栏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跳转至下一栏 DW热门报道

DW热门报道

跳转至下一栏 更多DW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