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薄案议题“避重就轻”

2013年8月26日

薄熙来案一审的庭审阶段历时六天之后告一段落。从法院通过微博播报到薄熙来当庭“反击”,颇多出人意料之处。薄案一审究竟传递出怎样的讯息?

epa03835357 A handout picture made available by the Jinan Intermediate People's Court shows former regional leader Bo Xilai (front, C) standing trial for the third day at Jinan Intermediate People's Court, as former police chief of Chongqing municipality Wang Lijun (not pictured) speaks as witness in Jinan, Shandong province, China, 24 August 2013. EPA/JINAN INTERMEDIATE PEOPLE'S COURT / HANDOUT BEST QUALITY AVAILABLE. HANDOUT EDITORIAL USE ONLY/NO SALES +++(c) dpa - Bildfunk+++ ***FREI FÜR SOCIAL MEDIA***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

(德国之声中文网)薄熙来案一审庭审过程"大戏落幕",负责本案的济南中院"破天荒"以微博播报。从8月22日到26日,连续六天的庭审内容连续呈现在互联网上,但也有意见认为这是"可控直播",并不一定能体现真实庭审过程。北京大学法学教授贺卫方对此表示:"我相信'直播'的过程肯定经过严格的审查,因为它的滞后度比较大,发布微博的内容与法庭实际发生的事件过后了相当一段时间,给相关人士以时间进行审查,把不适宜发布的东西删除掉。"贺卫方同时指出,从微博内容与实际庭审时间比较来看,删除部分应该不多。但贺卫方同时分析称,在法庭上发生的东西基本上受控于"提前所作的工作",而不是通过事后审查的方式进行。

因“薄案”而备受关注的济南中院图像来源: Getty Images/Feng Li

"网络旁听"薄案庭审

长期关注网络媒体的清华大学政治学者吴强对德国之声表示:"微博的传播,过滤不过滤已经不重要,大众已经基本上关注到庭审的全貌,公众的注意力全部被吸引了,这证明了新媒体的巨大吸引力。中国几乎人人都在谈这个案子,我不认为这么一种巨大效应是当局所预料到,或者说能成功控制的。以至于在庭审过程同时,中国宣传部门、公安部门对新媒体采取了严格控制,对大V采取了恫吓式的行动。"

在主要由网络新媒体带动的关注薄案热潮中,王立军、徐明等关键证人的到场、并与薄熙来当庭对质成为了备受议论的"重头戏"。此前,薄谷开来等关键证人仅以视频、书面证词等方式作证,引起法学家贺卫方的质疑。在薄案一审庭审结束后,贺卫方对德国之声表示,这次审理过程一共有三位证人出庭作证,是这次审判非常重要的亮点,值得对法院表示赞许,但贺卫方同时指出,三名出庭证人均为支持控方意见的证人,而辩方则没有任何证人出庭,显示在证人出庭问题上法庭仍有偏向,而且部分证人出庭未能受到充分追问。

薄案程序正义值得肯定

但与此同时,贺卫方也表示法庭能够给予薄熙来宽广的发言空间,让薄真正说想说的话,"能够证明这个案件并不是一场做戏"。清华大学政治学者吴强同样支持这一观点:"我个人不认为本案事先安排剧本的成分有多大,从法官表现、控方与辩护方的表现,应该说展现了中国地方法院到目前为止对类似腐败、滥用职权案的一个相当高的水准。我相信,能够做到这一点,与周强任最高院院长之后,开始推动司法审判的正规化专业化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应值得肯定。"

法学者贺卫方表示,薄熙来的合法权益绝对应该得到保障和尊重,一些自由派学者也在中共官媒发表"大批判"文章对薄进行人身攻击的时候明确表达了反对意见。薄熙来本人在庭审过程中曾强调,中国法律规定公检法机关应互相制约,以及辩护人的重要性作用,以免防止出现冤假错案。但是,联想到薄熙来本人在主政重庆期间,尤其是在"打黑除恶"过程中对所谓"黑恶势力"、律师及企业家的审判,不免令人感到讽刺,"是本次庭审中的一个黑色笑话 "。

北京大学法学教授贺卫芳(资料照片)图像来源: DW/L. Yuli

北京力求降低薄案政治效应

中国法律学者萧瀚发表了薄熙来案的程序意义"一文,也对本案在"程序正义"层面的积极意义予以肯定。萧瀚认为,薄案一审过程公开,庭辩有序等方面皆为"不同寻常之处",是一场"以国家之力举办的优秀模拟法庭"。但萧瀚原文中也指出"与当年在重庆滥施劳教、黑打劫杀企业家、迫害律师……等诸多恶行相比,(薄案)区区数千万元的涉案数目(这是现在一个村长就能涉案的钱数),以及搧属下耳光之类的滥用职权,实是九牛一毛"。令人注意的是,这句话在媒体刊登之时遭删除,仅见于萧瀚在网络上发表的"完整版"中。

清华大学学者吴强也指出,尽管在庭审过程、控辩交锋等技术层面来说,薄案一审具备相当专业化水准,但就其性质而言,依然是对政治对手的打击,从这一角度来说,与当年审判"四人帮"并无二致。但薄案庭审对于导致薄熙来真正"失势"的原因:政治野心,以及薄在"重庆模式"过程中的滥用职权以及"打黑除恶"运动中对民营资本的剥夺只字不提,只是局限在对薄个人化的贪腐行为及其家庭的批判。可见北京政府在营造"公平审判"氛围的同时,极力避免对于党和重庆模式的审判和反思,以求把该案的政治效应降到最低水平。

中共领导人“隔代指定”模式遭挑战图像来源: Reuters

同样不能否认的是,由于官方的严格审查以及大众的猎奇心理,许多门户网站和公众对于薄案的关注集中在"一个耳光"、"薄熙来外遇"以及"王立军暗恋谷开来"等八卦消息上,无形中也部分消解了薄案的政治意义。

中共权力交接模式遭遇危机

此外,吴强分析称,薄案还暴露了中共目前还没有真正解决最高领导人的产生问题:"最高领导人的竞争、产生,通过这个案子可以看出来,没有解决好。无论是隔代挑选接班人,还是政治局加上元老的讨论、提名,目前我看这套方法没有解决好最高领导人产生的规则问题。这个规则其实是宪政很重要的方面。由此实际上暴露出中国很严重的政治危机一直没有消除,就是如何让各方不是通过严重打击对手的方式产生出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领导人。"

吴强认为,薄熙来案对于当权者及官员来说也不乏警示意义:没有相应的宪政机制和政治伦理,政治斗争失败者最终被送上被告席的"悲剧"只会继续发生下去。

作者:石涛

责编:谢菲

跳转至下一栏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显示更多
跳转至下一栏 DW热门报道

DW热门报道

跳转至下一栏 更多DW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