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行政手段能否解决污染问题?

2007年6月13日

据中国官方的数据,中国70%的河流湖泊和90%的地下水受到污染。最近,中国第三大淡水湖太湖因污染严重而引发了涉及230万人的饮用水危机。事态之严重引起中国高层的强烈关注,中国总理温家宝在国务院环保会议上表示,太湖的污染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并批示要认真调查原因,研究治理方案。一些地方官员也受到处分。但是,这样的从上自下的行政手段就能解决太湖污染问题吗?

排污图像来源: AP

“前不久,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在中央电视台接受采访时表示,地方市委书记之类的可以对他这样一个环保总局副局长说很难听的话,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作为环境保护这样的部门它在国内处境的尴尬,它的执法力度,它的威严性也是可想而知的。”

中国非政府组织自然之友的环保人士姚遥道出了中国治理环境污染的艰难。长期以来,中国对环境的治理只是一个自上而下的官方行为,而在这个政府体系中,不同的利益互相制肘,势单力薄,并不直接创造经济效益的环保部门往往不能贯彻环保政策,只能受地方或者经济部门的压制。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产能在不断提高,环境污染也在加剧,但治理污染的能力却在不断消退。

在太湖污染引发涉及数百万人的饮用水危机后,附近不少地区的工厂仍然向太湖排污。比如在江苏宜兴市。目前,宜兴市环保局副局长等5名官员受到处分。但是,处分官员并不意味着给受到打压的民间环保人士“平反”。恰恰相反,被誉为太湖卫士的民间环保人士吴立洪依然被刑事拘留。姚遥认为,即便在环保问题上,中国官方对民间自发力量也非常警惕: “ 被处分的官员正好是被吴立洪举报的官员。但是,吴立洪现在却又给追加了一条罪名。是否属实,我们不去讨论,但可以看到对民间力量参与环境保护,环保总局或者比较高级的部门可能比较支持,但当地方官员有很强的利益在里面时,司法体系又无法解决民间参与的问题时,地方官员的力量会更大。而且来自上面,来自突发事件很大的影响都无法改变他们对公众参与环境的打压。”

环保人士认为,如果中国依然按照目前从上自下,运动式的治理模式,中国的环境问题就不会得到解决。以往惨痛的例子已经太多了。“从滇池、淮河流域治理的案例可以看出,尽管太湖污染现在非常受关注,但他还会成为又一个失败的单方力量参与治理的案例。”

除了水污染外,中国的空气污染状况也越来越严重。2005年,中国565个测量记录空气质量的城市中有45%符合国家健康标准,而中国环保总局刚刚公布的最新调查报告显示,现在达标的城市只有38%。为了迎接08奥运,北京花了大本钱,大力气,在内蒙古开展防护林护沙项目,目前在空气质量上有了一定的改观。但是评估环境的优劣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如果没有一个公平性的机制参与治理,环境很难变好。它顶多说是从一些表象看起来有了一些好转,而事实上,比如北京的环境,它的地下水质量仍然在恶化。”

跳转至下一栏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跳转至下一栏 DW热门报道

DW热门报道

跳转至下一栏 更多DW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