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的战争孤儿
2017年11月5日(德国之声中文网)他们光着脚,身上满是虱子。几十年之后,埃丽卡·斯梅托努斯(Erika Smetonus)只能依稀记得那大概是1946年的四月份。埃丽卡的母亲在战争中丧生,而父亲也失去了下落。二战后,柯尼斯堡一带的德国人背井离乡,开始了逃难之旅。埃丽卡当时11岁,完全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更让她沮丧的是,兵荒马乱之下,弟弟也跑丢了。
后来她结识了一位年岁稍长的男孩,就跟着他一起逃难。每当男孩找到吃的,就会跑掉,因为他不想和埃丽卡平分。就这样,他们一路逃难到了立陶宛。在这里,一对夫妇收养了埃丽卡。但那个男孩则被这对夫妇打发走了,因为他们没有能力收养两个孩子。埃丽卡在这个家庭生活了几十年。
立陶宛和"小德国"
德裔战争孤儿的具体数字谁都不清楚。1945年后,穿过森林和沼泽地带,从东普鲁士到立陶宛逃难的孤儿大约有两万五千人。当时,俄罗斯人被严厉禁止收养"法西斯儿童"。孩子们听说在立陶宛可以吃饱饭,于是很多人逃往波罗的海国家。这些"小德国"们如果运气好,会碰到好心的村民们在家门口摆一些吃的,但倒霉的时候,还没等吃,邻居家就已经放狗出来了。
孩子岁数越小,被好心人家收养的可能性就越大。那些没人收养的孩子,就只好风餐露宿了。即便是被收养了的幸运儿,也随时都有可能又被轰出家门。马丽娜·波特勒(Marianne Beutler)当年十岁,一户立陶宛农民收留她当了半年保姆,但半年之后,她又被赶出了家门。
姓名,语言,身份 - 他们失去了一切
虽然在这个家庭里只生活了半年,但马丽娜很快就学会了立陶宛语,这也是她能活下去的保障。讲德语不仅会给德裔孤儿带来危险,收养家庭也会遭殃。当然孩子们也不敢使用德语姓名,于是马丽娜就改成了尼尤勒。孩子随身携带的一些证件,比如家庭照片,信件或者亲友的住址,收养者都会没收销毁,以免惹麻烦。这样一来,德裔孤儿的身世就被彻底抹杀了,但这是他们活下去的代价。
立陶宛德国孤儿的命运虽然很悲惨,但比起那些没能逃到立陶宛的孩子们来说,他们的境况还是好了很多。许多孤儿在出逃的路上,被苏联军事当局送进了孤儿院。一项调查显示,1947年秋季大约有4700名孩子被送进了孤儿院,其中一半当年就被用货车送回了德国的苏联占领区,也就是后来的民主德国。经过四天四夜的长途跋涉,到达德国时,这些介于2岁到16岁的孩子已经精疲力竭了。他们中大多数被送进了孤儿院,也有一部分孩子被共产党官员所收养。
德国政界严重失职
长期以来,德国政界一直没有对德裔孤儿问题予以足够重视。作为二战的一个受害者群体,他们不得不去面对诸多的官僚障碍。2016年,德国联邦议院批准了对德裔强制劳工进行赔偿的提案,但德裔孤儿并不包括在内。
立陶宛1990年宣布独立时,已经长大成人的德裔孤儿都加入了立陶宛国籍。也正因为如此,他们中的大多数目前都无法获得德国国籍。德国联邦行政署认为,当年德裔孤儿离开东普鲁士地区,就意味着他们放弃了德国国籍。他们如果想恢复德国国籍,就必须启动复杂的入籍手续。
1946年,和埃丽卡一同逃难到立陶宛的那个男孩,她后来再也没有见过。不过,当年走散了的弟弟,四十年后终于被找到了。姐弟俩后来还找到了失散几十年的父亲。战争孤儿中,像埃丽卡这样能够找到失散亲人的只是一小部分。对于一些德裔孤儿来说,德国已经变成一个遥远的陌生国度了。
鲁迪·赫茨曼(Rudi Herzmann)几十年来,一直渴望能够回到德国。可是回到德国后,小时候只会讲德语的鲁迪却发现,虽然他很努力地去融入社会,但他还是个外乡人。于是在德国生活了13年之后,鲁迪还是回到了立陶宛,这一次不是逃难,是回家。
使用我们的App,阅读文章更方便!给yingyong@dingyue.info发送一封空白电子邮件就能得到软件和相关信息!
阅读每日时事通讯,天下大事一览无余!给xinwen@dingyue.info发送一封空白电子邮件就能完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