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评论:感动之国

Alexander Kudascheff
2015年9月4日

世上处境艰难的人们向往德国。没有比这更好的评价了。德国之声主编Alexander Kudascheff认为,德国人将无愧于在自己身上所寄托的希望。

Flüchtlinge am Münchener Bahnhof
一位和家人一起逃往德国的叙利亚女孩。她手上的气球上写着:梦幻在这里成真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S. Hoppe

(德国之声中文网)德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对来自中东、非洲、亚洲和巴尔干的人们来说,在为躲避战争、独裁、酷刑、迫害、压迫、歧视、贫困、无望境地的人们的眼里,她就是希望之国。数十万人背井离乡,常常冒着生命危险,受到人口走私犯罪团伙的刁难。他们逃往一个国家,在那里,大多数人以同情心看待难民,表现出关怀,表现出助人为乐之心和慷慨态度。让人感动至极。

似乎所有规矩都已打乱。不再有规章、法则、标准和定规。一切可能的顾忌和忧虑都被排除或抛开了。80万难民就是德国人所面对的,或者说,必须面对的任务。这80万难民被视为一种机会,而不是被当作一种负担,甚至当作一种过分的要求。

德国新美德

此刻,德国人似乎的确是带着同情、好奇和令人感叹的助人为乐精神对待这些来自其它文化和大陆的难民们的。看到这样的面貌一新的德国人,人们几乎难以相信。正是默克尔总理呼吁德国公民们要具备一种新美德:随机应变。换言之:顺其自然,看看会有什么结果。

本文作者图像来源: DW/M. Müller

这种令人感动的助人意识--收容外国人和难民,而不管其是否有相应的文凭--是从哪里来的?它来自流传至今的那种对数十万德国人经历的记忆:第三帝国时代,身处绝境的他们不得不流亡,意图在英国、美国、法国、瑞士或上海获得栖身之地。它来自对那么多德国人无望漂泊之旅的记忆,他们未能成功逃离,或因绝望而自杀,或在逃亡途中被逮捕、遣送、杀害。

德国的社会基因

由此,二战后在德国的基本法中诞生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庇护条款:政治上受迫害者有权获得庇护。庇护权不是一种恩典,而是一种司法和道德责任。尽管20年前做了修改、有所弱化,这一庇护法核心依存。它属于德国的政治、社会基因。

大多数德国人赞同这一道德责任。精英们更不用说了。可惜,一小撮人中伤、反对难民。不用说,这很不好,不过,那毕竟只是极少数。然而,谁都不应完全排除这样一种可能性,即:从令人惊讶的助人为乐状态中会产生出一个不堪重负的社会;同情蜕变为拒绝。因此,政界该行动了。政府应该说明,它有何种计划,并说明在国家层面和欧洲层面,什么是行的,什么不行了。我们正处在非常状态中。国家已显出不知所措。至少到目前为止,它比其公民更显得不堪重负。

跳转至下一栏 DW热门报道

DW热门报道

跳转至下一栏 更多DW报道